陈清如院士年轻时给学生讲课 ■ 资料图
1、厚植家国情怀,笃行报国之志
1926年12月3日,陈清如出生在杭州一个家境殷实的名门望族家庭。
因为父母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陈清如从小饱读诗书。
据他回忆说,他幼年时先是跟随家里聘请的一位太先生读私塾,习诵《三字经》《论语》《孟子》《左传》等典籍,熟读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名言,接触了“格物”“致知”等名词。
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尽管陈清如当时不太明白这些词句的含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潜移默化,幼时学习的知识对他后来人生观的建立,以及对科学的追求和探讨,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931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年幼的陈清如在战乱和社会动荡中先后辗转杭州、上海、南京等各地求学,饱尝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艰辛,更深刻地体会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
“那时,在自己的国土上没有中国人生存的自由,凡是有血气的青年都不会无动于衷。”陈清如回忆说。1942年,陈清如加入进步组织洪流社,积极参加沦陷区学生的救亡活动。通过学习革命真理,他更加坚定了以身报国的决心。
1948年,为了减轻家里负担,陈清如报考了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采矿工程系。
他说:“当时我抱有科学救国的思想,也很喜欢学习深造,就说服父亲,让我考一所奖学金高的大学,那样就不需要家里负担我的费用了。”
1952年,陈清如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从此与选煤结缘,开始从事选煤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2、科研路上不畏艰难,一举攻克世界难题
选煤,是指将采出的煤炭(即原煤)经过分选工艺处理后,有效地脱除灰分、硫分等杂质,并按需要分成不同质量、规格产品的过程,是洁净煤的源头技术,对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十分重要。
一直以来,世界上普遍使用的选煤技术为湿法选煤,就是用水作为介质,将原煤中的杂质去除,因此“选煤厂”又被称作“洗煤厂”。
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国的选煤技术比较落后,大多数矿井生产的潮湿细粒煤,在筛分过程中极易堵塞筛孔,使筛分无法进行。
潮湿细粒煤的分级,一直是困扰国内外洗煤厂的重大难题。
为了国家工业发展的需要,陈清如开始着手解决这个难题。他带领课题组成员,经过多次试验,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1982年8月,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煤用概率分级筛。
从理论到应用,陈清如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成功攻克了筛孔堵塞的世界性难题。
在这期间,陈清如曾一直不断地鼓励自己,他在日记上写道:“做一件事情不容易,何况要做一件较大的事,不要畏惧技术上的困难,也不要怕讽刺打击,只要出于公心,毫不畏惧……”
在陈清如的不断推广和指导下,他研制的煤用概率分级筛,运用在我国88个煤矿厂,每年为企业增加了1亿元以上的经济效益。
至今30多年过去了,这种设备仍在广泛使用。
该项成果于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3年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甲类)一等奖,中国专利5项。
3、将科研视为生命,为国家书写传奇
陈清如做科研有个原则,叫“顶天立地”。所谓顶天,就是要瞄准国际前沿,瞄准世界一流,而立地,则是要以国家的重大需求为导向。
选煤是解决煤烟型大气污染的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但我国煤炭资源三分之二以上分布在西部缺水地区,因为耗水量大的湿法选煤在这里难以实现,所以造成了燃煤引起的严重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1984年,为了解决我国煤炭和水资源逆向分布的实际问题,陈清如决定攻克另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干法选煤。
然而,这一想法刚刚提出,就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早在六七十年代就开始研究,还一直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国外多年都没有搞出来的技术,我们怎么能搞成?”陈清如这样回答:“中国人不比外国人笨,就算外国人搞不成,我们也一定要搞成。”
1990年底,正当干法选煤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时,病魔却悄悄降临了。陈清如由于长期熬夜,生活不规律,突发便血,被诊断为肾癌。
在校领导前去医院看望时,陈清如提出了两条意见:“如果癌细胞还没有扩散,就尽快手术;如果癌细胞已经扩散,就立即出院,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手术后仅仅1个月,陈清如病情刚刚稳定,就长途跋涉38个小时,乘火车赶赴了施工现场……
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1994年6月,世界第一座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干法选煤示范厂在中国调试成功,这标志着我国缺水和高寒地区及遇水易泥化煤炭分选有了新途径。
此外,陈清如荣获国内外发明专利22项。
4、老骥伏枥践行梦想,高瞻远瞩面向未来
晚年的陈清如仍然心系选煤事业。面对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他将干法选煤研究进行拓展和延伸,提出了中国洁净煤战略。
他认为,在煤的产地建设大型电站,就地发电,不仅可以缓解铁路运力紧张,减少无效运销,还有利于集中治理燃煤污染,保护环境。陈清如的这一战略构想,为我国发展洁净煤技术、保卫蓝天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0年4月25日,已进入耄耋之年的陈清如,被授予首次设立的国际选煤大会组委会主席“终身成就奖”。
陈清如在获奖感言中说道:“我虽已85岁了,我还将继续为我热爱的选煤事业奋斗终生。”
在科学研究这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上,陈清如探索前行的脚步从未停下。为了实现心中的蓝天梦想,他把自己的全部献给了选煤事业,并用一生守护着祖国万里山河的碧水蓝天。
治学名言
陈清如心语
在科研和教学工作中,要想让创新如源头活水,并保持科研的与时俱进和高水准,就必须培育新生力量,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专业人才。
事业要一代代传承,尤其是大项目,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做学问要顶天立地。顶天,就要站在国际前沿,瞄准世界一流;立地,就要结合行业和产业需求,解决我们国家的重大问题。
人的一生很短暂,人一生的时间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要不愧对已逝去的昨天,过好今天,迎接即将到来的明天。
我喜欢两句话,一句是马丁·路德·金的名言“我有一个梦想”,另一句是《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我看来,一个人的成功需要各种条件,但说到底,还是要靠自强不息。而且,一个人要有梦想,因为这是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原动力。
国家民族的利益是我最大的利益,我要尽自己微薄的力量为国富民强添砖添瓦。
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是通过与同事们在洁净煤技术上的研究和开发,使我国的大气环境得到改善,让我们共享的天空,重现蔚蓝和清新。
陈清如(1926年12月3日~2021年5月26日),我国著名矿物加工专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能源利用与化学工程系选矿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矿物加工学科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长期致力于选矿理论与技术研究,他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座重介质旋流器末煤选煤厂;指导研究设计了我国第一台筛下空气室跳汰机;研制出世界第一台煤用概率分级筛;创建了“空气重介质稳定流态化”的选矿理论和技术,并建立了世界第一座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干法选煤示范厂,为我国矿物加工领域的科研、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延伸阅读
研发洁净煤技术让天空重现蔚蓝
20世纪末以来,陈清如提出了中国洁净煤战略构想。他指出,在煤炭是我国主导能源的前提下,要从根本上防治大气污染,其出路在于洁净煤技术。他认为,洁净煤技术能有效解决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控制;二是降低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三是提高煤利用效率。因此它是中国未来能源的战略选择。
2003年1月,中国矿业大学成立了洁净能源研究院,陈清如担任院长。
他发起召开了首届国际干法选煤学术研讨会,举行了中国洁净煤战略研讨会,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型煤矿坑口电站的建议”,主编了大型著作《中国洁净煤》。
洁净煤技术及关于中国洁净战略的思考,成了陈清如十几年来在各种场合讲学和演讲的主要内容,他曾开玩笑说:“我就是喜欢喊口号!”向来注重实践的陈清如,绝不是空喊口号,他知道只有洁净煤技术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更多人的共识,才能推动相关技术和工程应用的发展。
别具一格的严师慈父
1982年,陈清如开始招收研究生。他招学生与众不同,简单说就是两个字——跨界。他的50余名硕博研究生中,矿物加工专业的只有20位,其他则涵盖了数学、物理、机械、计算机、化工等各个专业。在陈清如看来,多学科交叉的背景正是诞生创新与创意的沃土,而把不同学科分散的力量集聚在一起,也能发挥不同特长人才优势,形成强大的科研团队。
尽管如此,培养起跨专业招收的研究生却着实不易,毕竟学生之前完全不懂矿物加工。为了帮助学生跨越专业壁垒,陈清如下足了功夫。
陈清如的学生杨玉芬说,在陈清如的督促和高要求下,“跨界”的学生们恶补了很多选矿、干法选煤、干法筛分方面的知识。甚至有的研究生还未入校,就先被陈清如带去了选煤厂。
治学严谨、要求严格是陈清如的另一大特点。对于学生来讲,求学的过程很“虐”。大到确定研究方向和学位论文选题,小到字句、标点符号,毕业答辩幻灯片的制作及时间控制,陈清如每个环节都会严格把关。
赵跃民教授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也是陈清如的第一位研究生。他回忆,在一次做筛分机数学模型的过程中,他前后做了一个月实验,积累了大量数据。而当数据交到陈清如手中时,陈清如却察觉出了异常,随后跟着学生到现场重新操作,结果发现系统存在实验误差,之后,一切推翻重来。
对学生来讲,陈清如不仅是一位严师,也是一位慈祥宽厚的长者。每到各种节日,陈清如祝福和问候的短信或邮件总是先于学生们发出。每次出差时,他总想着把附近的学生叫到一起聚会。学生们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陈清如总是尽力相助。谈到老师,学生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感动”和“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