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导报网站

躬身实干践初心 矢志求索耀中华——访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吕春祥

   2024-11-01 1798
“我们国家的高端碳纤维已经实现全面国产化保障,在碳纤维的科技创新方面也实现了自立,这是在近乎一穷二白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技术成就!”碳纤维学术带头人、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碳纤维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吕春祥说出这句话时,神情激动、满脸自豪。作为我国碳纤维材料研制生产水平由低端走向高端的参与者和见证者,20多年来,吕春祥带领自己的团队,靠着“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和爱国情怀,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研发生产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碳纤维产品,突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与产品垄断壁垒,实现了尖端领域碳纤维的国产化保障。

图片

“碳纤维,碳含量90%以上,在工业界享有‘黑色黄金’的美誉。它的强度可达金属的5到8倍,模量可达金属的5倍以上,是减重、增强,耐高温、耐腐蚀的首选材料,战略导弹每减重一公斤,射程能增加16公里。此外,它在风力发电叶片和体育器械等领域也有广泛应用。”介绍碳纤维时,吕春祥总是滔滔不绝,毕竟在这个领域里,他可是权威专家。但在聊起我国碳纤维的发展史时,万般思绪陡然间一起涌上吕春祥的心头。

临危受命  合力攻关破难题

“碳纤维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的战略物资,它的制备工艺过程复杂、技术难度大。2000年的时候,国产碳纤维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大概是25年,到2005年,形势越发严峻,日本、美国加紧对我国碳纤维技术和产品的封锁,导致我国高端领域用碳纤维陷入‘无米之炊’的境地,当时国家给下达的任务是——尽快突破宇航级T300碳纤维技术。”

面对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吕春祥临危受命,满腔热血地带领团队接过研发的重任。他知道,这项任务与他们日常的科研节奏截然不同,将带来不同寻常的新挑战。“当时我们大家连‘宇航级’包含哪些性能指标都不是十分清楚,T300碳纤维正处于有鉴定成果没技术、有技术没产品的状态,制备几根丝没问题,但是要批量生产,还要满足极其苛刻的指标要求,很难。”可以说当时面临的就是绝境,但吕春祥依然以国家利益为重,面对困难毫不退缩。

“干了死,总比不干死了强。我就不相信咱中国人造不出自己的高性能碳纤维。”吕春祥把心一横,便一头扎入科研攻关的任务中。当时的条件太苦了,夏天光着背,站在大锅旁捞一碗面条,大汗淋漓地吃完,又一头扎进正在建设的厂房和实验车间,即便困难重重,也挡不住大家科研报国的雄心壮志。

关关难过关关过。吕春祥马不停蹄地带领团队设计工艺流程,研制聚合釜、脱单塔、蒸汽牵伸机等关键设备,寻找合适的关键配套材料,确保原丝性能的稳定......2007年,T300碳纤维工程化试验取得阶段性成果,批量制品达到T300碳纤维的基本指标。“由于当时技术认知水平和技术装备水平的局限性,工程化试验线还存在精度不够、产能不足的问题,需要建设更高水平、更大规模的工程化试验线,全面扫清产业化技术障碍。”回忆起当初的艰难,吕春祥记忆犹新。

好不容易摸索出的“可能”路径,又被新的“不可能”挡住去路。项目团队随即进入下一攻关阶段——在江苏扬州建设规模更大、技术水平更高的原丝线和氧化碳化线。

凝心聚力  冲破垄断结硕果
2007年,吕春祥率队到江苏省扬州市建设生产线。在扬州,新的T300原丝和氧化碳化工程试验线规模扩大了好几倍,不少关键技术和装备遇到了全新挑战。当时大容量聚合釜是让吕春祥团队最挠头的问题之一。

聚合是碳纤维制备的第一个化学反应工序,纺丝液的合成由于强放热特点,容易发生“爆聚”,影响纺丝液的质量,甚至造成严重的事故,国内有这方面的教训。聚合釜是聚合反应用的“锅”。聚合反应釜的研制和反应控制让人无从下手,它对材质、结构、耐压、防爆、搅拌、温控等方面的要求都非常苛刻。吕春祥等人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只能一步步摸索。他拿着设计方案请高分子化工、反应动力学、自动控制、化工设备等多领域的专家反复论证,最终拿下这块“烫手”的山芋。

“‘光背啃大饼,蚊子叮屁股。’就是我们当时的生活状态。那里夏天特别热,我们团队成员大部分都是北方人,大家背井离乡,不仅要忍受水土不服给身体带来的不适,还要顶着极大的攻关压力,大家通宵达旦去攻关一个技术难题可谓家常便饭。”吕春祥回忆道。

在重压面前,吕春祥带领其团队坚决按照高标准、严要求来推进工作,尤其是在产品成分和稳定性方面绝不降格。上百次摸索和试验,上百次跨越难以想象的困难……2008年,吕春祥和团队终于啃下了宇航级T300碳纤维这块硬骨头,我国也成为国际上第3个具有宇航级碳纤维的国家。

从2005年立下“军令状”到2008年占领“制高点”,在科研攻关的3年里,一批批白色的原丝变成黑色的碳纤维,大多科研人员的发梢,也从黑丝熬成了白丝。“继T300碳纤维实现国产化后,我们团队又相继突破了T700、T800等系列高性能碳纤维产业化技术,并成功实现了技术转移、转化,保障了国家的高端型号研制。”吕春祥感慨道。

不忘初心  科学普及惠民生

如今,我国碳纤维研发已经突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吕春祥正带领团队开展新一代碳纤维技术攻关,与此同时,他的工作内容也多了一项,普及碳纤维知识。他一直认为,科学普及是科技工作者的天职,科技工作者有义务承担起这份责任。

图片

“北京冬奥会上,中国运动员使用的雪车和雪车头盔就采用了我们研制的T800碳纤维材料。”作为科技工作者,吕春祥一直竭力推动山西的碳纤维产业走在全国前列;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吕春祥每年参加全国两会都会带不少由碳纤维材料制成的产品,包括雪车运动员头盔、碳纤维缠绕构件、3D打印的碳纤维材料、钓鱼竿、登山杖、羽毛球拍等,向大家科普碳纤维材料的“前世今生”,以及我国在碳纤维领域的攻关史。

此外,吕春祥还经常到一些高校、中小学进行碳纤维科普宣传。“碳纤维耐高温、耐腐蚀,在酸里头、碱里头基本不发生任何化学反应。在惰性情况下,2000度基本不发生反应,在空气中400度以上缓慢发生反应......”在吕春祥看来,科学普及一定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家讲解,这样不仅能为热爱科学的青少年打开知识的大门,也能为广大群众打造了解前沿科学的窗口。

多年来,吕春祥一直站在科普事业的一线,每年他都要利用业余时间到全国各地做科普和学术报告。“科研的本质是创新,科学普及是把科研成果讲给公众,助力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吕春祥表示,他会继续做好科普宣传活动,引导更多人走近科学、爱上科学。

上下求索,何惧路漫漫。“探索科学的道路并非坦途。希望风华正茂的科研工作者们在工作中有创新的能力、有创新的思维、有创新的主动性,同时有协作精神、奉献精神。”吕春祥时常鼓励年轻的科研人员,要有自己的创新思路,要有不懈探索和追求卓越的精神,要把国家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只有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做科研,才能在“强国复兴有我”的实践中绽放绚丽的青春!才能真正解决国家亟须解决的问题! 

科学导报记者 魏世杰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推荐图文
推荐信息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公众号

微博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