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的大宝和5岁的二宝终于要开学了,爷爷奶奶长舒了一口气。这对晋东南小哥俩的寒假生活,让爷爷奶奶苦恼又无奈。一放寒假,哥哥“霸占”了奶奶的手机,不停地刷短视频;弟弟则“霸占”了爷爷的手机,三四个小游戏轮流玩。去年秋天,大宝架上了小眼镜,两个镜片度数都超过了300度。小哥俩的状况是部分乡村留守儿童“手机瘾”现象的缩影。
“手机瘾”现象在部分乡村留守儿童中凸出,既有智能手机日益普及农村的现实背景,也有由“隔辈亲”带来的爷奶过于宠溺和放任,更有孩子们自控能力缺失的重要内因。过度沉迷于手机游戏、短视频等,势必对这些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消极影响。有鉴于此,戒除留守儿童“手机瘾”就当采取疏堵并施的双管齐下。
孩子们对沉迷游戏缺乏基本的是非判断,对自己的行为难以实施有效管控,故以外力之手的强制干预不可或缺。这需要我们从“供给侧”入手设限与堵漏,并将监管措施落实到位。去年6月,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施行,明确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国家新闻出版署也曾下发通知,要求坚决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此举既是对网络游戏企业服务时段的硬性约束,也是对未成年人观看游戏时长的刚性限制。这一措施被称之为“史上最严游戏监管令”。
不过,鉴于部分未成年人是在使用家长身份信息绕过实名认证,所以家庭管教也同样重要。对孩子玩手机,父母要及时节制,爷奶带孙也不能一味地宽容迁就,必要地拒绝和教育不能缺失。
手机是方便孩子联系在外打工的父母和帮助完成部分学习任务的工具,让留守儿童硬生生地与手机“隔离”并不现实。这就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履行好职责,合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从“疏”的角度合理引导,让更多儿童能够免于网瘾的伤害。要向孩子们讲清“手机瘾”对其身心健康造成的伤害,以增强其戒除瘾病的内动力。比如,长期低头会诱发颈椎病,长时间浏览手机会因瞬目变少而导致眼睛干涩、双眼疲劳、近视度数增加等。
让孩子们戒除“手机瘾”,还需从转移注意力和调节文娱生活的层面加以引导。一些农村地区普遍缺乏专业的体育、音乐、美术教师,很少组织相关文体活动。一些留守儿童在感情上比较孤独,智能手机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为此,学校要加强文体教育,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娱乐场所;多组织读书会、兴趣小组、健身俱乐部等,引导学生开展健康的游戏活动,增加学生在校娱乐时间。村集体可通过建设阅览室、篮球场、乒乓球台等可供青少年活动的场所,组织一些文体比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减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