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国栋正在检验成品钢卷质量 ■ 受访者供图
在浩瀚的工业海洋中,有这样一位“大国工匠”,他数十年如一日,以匠心独运、精益求精的态度,在平凡的岗位上以非凡的技艺和不懈的追求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他就是中国宝武太钢不锈冷轧厂冷连轧作业区班长牛国栋。“‘创新’一直是我们共同的主题和核心,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9月19日,《科学导报》记者在“牛国栋创新工作室”采访牛国栋时,他如是说。
投之以桃李报之以琼瑶
轧钢是指通过在旋转的轧辊间对钢锭进行压力加工,以改变钢坯的形状或提升钢材的内部质量。牛国栋第一次认识“轧钢”这个词,是从太原冶金工业学校(现山西工程职业学院)开始的。1995年,牛国栋从家乡文水,考进了省城太原的这所中专学校的轧钢专业,并且因品学兼优担任了学生会主席一职。
两年的学习生涯在忙碌而充实中匆匆而过,1997年,牛国栋从太原冶金工业学校轧钢专业毕业后,进入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当时,学校发给我两个证,一个红色封皮的毕业证,一个白底浅蓝方框的派遣证。一想到能进入享誉全球的大型钢铁企业工作,内心很激动。”然而,还未等他真正开始施展拳脚,一封来自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到了,要他去该院的青工系青少年教育专业脱产学习二年。
原来,在从太原冶金工业学校毕业之前,牛国栋参加了一次由山西省委组织部和山西团省委组织的全省统考,目的是选拔优秀的大中专学生从事基层共青团工作。牛国栋的成绩进入全省前十名。
牛国栋回忆道:“这个机会太难得了,可是当时我刚进厂,不知道厂里是否允许脱产学习,心里很忐忑。”万幸,幸运之神又一次青睐了他。两年后,牛国栋从省团校毕业,摆在他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当公务员,二是回太钢。最终,他选择回到太钢。二十多年后的今天,牛国栋说起这件事,仍难掩感激之情:“太钢对我恩重如山,如果我当时拍拍屁股走了,会愧疚一辈子。”
既然做了选择,那就风雨兼程。从此,牛国栋一头扎进轧钢车间,从一名普通的轧钢工人做起,凭借不懈的努力和持续的学习,逐渐成长为一名“大国工匠”。
创新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
走进太钢不锈冷轧厂,机器的轰鸣声中,牛国栋的身影忙碌而坚定。他对待工作的态度,就像对待一件艺术品一样,每一个细节都不容忽视。在轧钢这个看似“粗犷”的行业里,他却能发现其中的微妙与精细,通过不断的尝试和调整,将一块块普通的钢板变成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
2006年,牛国栋在太钢第27届技术比武中一举摘得轧钢“状元”桂冠,次年又蝉联冠军。这期间,牛国栋因工作出色当上了班长,还被派去德国培训。得到认可和激励的牛国栋干劲儿更大了。
2012年,太钢引进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填补国内空白的宽幅光亮板生产线。“当时,由于国外专家对核心技术守口如瓶,以致操作时问题不断。难道离开外国专家,我们的机器就不转了?”回忆起当时的情形,牛国栋仍记忆犹新。在卡脖子的关键时刻,牛国栋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关,仅仅不到一个月,实现一次过钢成功。试生产15天后即开始正式投产,创造了单机架轧机调试时间最短、投产最早、产品质量起点最高纪录,比通常从试车到投产的3个月时间大大缩短。
牛国栋的征途上,荣誉如星辰般璀璨,熠熠生辉,每一步都镌刻着辉煌的印记: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荣获“太钢特级劳模”“太原市特级劳模”“山西省特级劳模”“三晋工匠”“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工匠”“中国宝武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山西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技术能手”“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好人”等称号。
当被问及从当初被师傅嫌弃“啥都拿不起来”到如今的“创新带头人”有何“秘诀”时,牛国栋回答:“一是不断学习,二是扎根一线。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深入基层、贴近实际,才能洞察问题的本质,发现新的需求和机遇,从而推动持续的创新。”
愿做一道光照亮更多人
牛国栋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团队的力量才是无穷的。因此,他非常重视对年轻职工的培养和传承工作。2011年,以他名字命名的“牛国栋创新工作室”成立,在他的带领下,工作室成了一个培养技能人才、开展技术创新的摇篮。他亲自授课、传授技艺,将自己的经验和心得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年轻职工。他所带的班组2007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培养出高级轧钢工55名、班组长28名,培养技师25名、高级技师10名。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职工开始关注技能提升、勇于创新实践,为太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和动力。
除了技术传承外,牛国栋还非常注重工匠精神的传承。他说:“太钢在发展历程中,非常重视对优良传统、技术、文化和管理经验的传承。我有今天的成绩,不是因为自己有多优秀,而是因为太钢赋予了我成长支撑,老师傅们倾囊相授,所以我在带徒时也牢记这一点。”
牛国栋常常告诫年轻职工:“做事要用心、要专注、要精益求精。”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工作中对质量的追求上,也体现在生活中对细节的关注和把握上。
随着智能化的发展,“黑灯工厂”的兴起对传统制造业产生了深远影响,谈及今后普通工人的出路问题,牛国栋说:“‘黑灯工厂’并不意味着完全无人化,而是强调人机协同作业。工人可以在智能化生产线上承担监督、调试、维护等关键角色,确保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工作室在日常培训时也注重新技能培训、岗位重塑等方面的工作,做到‘未雨绸缪’。”
今年山西省总工会举办的“再读我的语文书”活动中,牛国栋作为工人代表,选择了著名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他饱含深情地朗诵完后,赢得现场人员强烈的共鸣。当被问起选择这首诗的初衷时,他这样回答:“轧钢厂就是我生长的‘土地’,为我提供了充足的养分,我在这里扎根、生长、成才,我对这里充满感激,所以这首诗最能代表我想表达的情感。”
从一名普通的轧钢工段开卷工,到轧机主操、带班班长、大班长,再到如今的大国工匠,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代表,牛国栋用二十多年的坚守与奉献,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科学导报记者 隋萌 马骏 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