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曲折的游步道、绿意盎然的树木花草、布局合理的健身器材……9月2日,《科学导报》记者走进长治市壶关县,只见一个个精巧别致的口袋公园构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如同走进一幅幅徐徐展开的美丽画卷,在满足市民需求的同时,也彰显着壶关县的风貌特色,让“用绣花功夫提升城市品质”的诗意城市生活从梦想照进了现实。
荒地变景观,转角遇见绿。今年以来,壶关县把“口袋公园”规划建设作为城建工作的“重头戏”,为了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追寻“诗和远方”,壶关县聚焦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目标,利用边角地、闲置地,腾退增绿、见缝插绿,全力打造“口袋公园”“小微绿地”,以一园一品扮靓城市颜值,用“小而精”“小而美”传递“大幸福”,高质量推动城市品质提升。
原壶关县城南休闲广场占地面积7.1万平方米,建于2008年,为有效改善园区面貌,大幅提升公园功能及品质,今年对其内外空间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改建提升后更名为壶林公园。园区突出动感、活力元素,新增了健身运动区,包含一个五人制足球场、一个篮球场、两个羽毛球场及2000余平方米的儿童娱乐区,整体面貌焕然一新,不仅成为高楼林立间的清新点缀,更为群众提供了休闲、运动、娱乐的好去处。
“现在公园里不仅景色越来越美,还安装了健身器材,我们每天都来聊聊天、健健身,别提多高兴了。”谈起家门口的公园,居民刘女士高兴地说。
为打造家门口可休憩、可健身的绿色共享空间,在改造提升的过程中,壶关县着重新增了一些生机盎然的绿色景观和相应的绿化配套,打造高品质绿色公共开放空间,提升了公园绿地景观效果,满足了附近居民日常健身、亲近大自然的需求。
在阳光小学门口的“口袋公园”,一到下午四五时,放学后孩子们直奔而来。公园整体设计营造出舒适、安全、轻松的林下停留空间,加之低矮的坐凳、高低错落的平台等,不仅给接送孩子的家长带来了方便,也缓解了学校周围交通压力,更是成为周边居民休憩遛弯的好去处。“现在来接送孩子,有个地方可以休息,孩子也可以在公园玩一玩再走。”来接孩子放学的张女士说。公园内还设置了活力健身区、林荫休闲区、科普宣传区,为孩子们提供了嬉戏运动的场所和识别多样植物的大自然课堂。
凸显城市颜值,提升城市品质,让“小口袋”装满“大幸福”。近年来,壶关县把公共空间改造和生态建设作为打造和谐宜居之城的重要抓手,千方百计扩大公共空间,充分利用和优化城市零星开放空间,在“口袋公园”建设中下足“绣花”功夫。目前,全县共建成“口袋公园”19个,正在提升改造7个,“口袋公园”如玉珠般散落在全县的大街小巷,提升了城市“颜值”,极大地方便了群众休闲娱乐生活,“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已成为壶关县群众生活的常态,不断提升着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这些散落于城市角落里的边角地、闲置地“华丽转身”,成为市民转角就能遇见的“诗和远方”。
壶关县市容环境和园林绿化管护中心王亮说:“我们将以城区主要街道、广场、大型公共建筑物为重点,建设一批以墙体绿化、栅栏绿化、灯杆绿化、台阶绿化等为特色的立体绿化示范街道、单位、小区,示范带动全县提升城市绿化档次和水平。特别是加快推进公园体系建设,抓好中央公园、‘口袋公园’、滨河游园、湿地公园等重点工程,不断扩展城区公园绿地规模,构建山水相依、城景交融的城市格局。”
科学导报记者 杨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