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导报网站

晋中市太谷区沙子地村 枣儿挂满枝头 生活甜进心头

   2024-08-23 172

“眼下正是红枣夏季管理的关键阶段,再过一阵子大枣就该成熟了,最近有不少朋友向我打听咱家的壶瓶枣,我到枣树地里拍了不少视频、图片发给他们了。”8月12日,晋中市太谷区小白乡沙子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拴明说。

沙子地村429人共有耕地2200余亩,是壶瓶枣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保护地,是太谷区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近年来,该村立足红枣特色,打造“太谷壶瓶枣”品牌,有效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形成公司与枣农双赢的可喜局面。

沙子地村十年九旱,水资源匮乏,粮食种不出好光景。1988年,县里派来的工作队帮助该村栽下不少枣树,1995年,600多亩枣树喜获丰收。李拴明带着红枣四处跑销路,枣农们当年便增加了几百元收入。“仅仅过了六七年,村里的家家户户都翻新了房屋。看到村子里的生活日新月异,我心里的滋味儿比蜜枣都甜!”李拴明说。

为了持续提高村民在枣树上的收入,村里先后成立了枣业公司、红枣专业合作社,推动枣业科学化、规范化、产业化发展。“我们请教农业专家,推广综合高新技术,以内育外引的方式更新老化树种。现在田间地头不只是枣树挂果的沃土,更是联合高校学子培育新种、发展新技术的试验田。”李拴明持续走南闯北跑销路,组织党员和农户代表学习枣树种植管理新技术。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沙子地村的红枣产业不仅扎根生长,更通过技术革新和管理优化,实现了质的飞跃。枣树的密植矮化栽培、“双调一盖”技术和“防裂枣牵引式支架雨篷”等创新实践,凝聚着沙子地村村民的智慧,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让红枣更加抗风雨、产量更高,还提升了红枣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现在咱村的红枣树成了‘摇钱树’,在新品种、新技术的加持下,让咱的产量更高了、钱包更鼓了。”村民李永兵说。

枣树形成一定的种植规模后,沙子地村推动实行了“公司+合作社+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并联合东崖、东里、西崖、小白、范坪等周边的10个村庄,因地制宜发展壶瓶枣,园区总面积达到了2万亩。

园区统一制定发展规划,统一提供技术指导,统一进行育苗选种、示范推广。同时,不断引进新设备,促进红枣产品从初加工迈向精深加工,生产枣夹核桃、冻干果蔬脆片等系列产品。精深加工打响了“太谷壶瓶枣”品牌,提升了市场竞争力,让沙子地红枣香飘四海,远销国内外。

去年,沙子地村获得190万元资金用于打造红枣蔬果深加工链。李拴明表示,将不断延伸红枣产业链,融合农旅,逐步解锁乡村旅游、农事体验等新业态,共同推动集体经济蓬勃发展。同时,带动周边乡村西红柿种植基地的销量和生产新产品,进一步开拓市场,提升村内知名度。

枣儿挂满枝头,百姓甜进心头。沙子地村通过发展红枣产业,走上了强村富民之路。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3.7万元,今年可加工红枣果蔬120吨,仅村集体预计就可增收15万元。

科学导报记者 武竹青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推荐图文
推荐信息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公众号

微博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