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各大乡村开始充分利用自身特色与自然优势,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向,为传统农业产业找到了一条更高效、更具特色、更有可持续发展性的发展之路。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基层党建工作,从推动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的“无缝衔接”、借助管理机制推动党建融入乡村振兴的“全过程”、加强网络阵地宣传,促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为了全面建设乡村经济发展新生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就需要创新党建模式,更好地服务特色产业发展,为乡村群众实现幸福美好生活夯实基础。
一、推动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的“无缝衔接”
基层党建工作的发展需要处理好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实现对党建工作过程中各项因素与各个主体之间的统筹谋划与一体化融合,落实好中央“藏粮于技”要求,抓好农业产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要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在这种价值导向下通过各大培训平台提高党建人员的专业能力,切实发挥党组织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监督效能。与此同时,应促进农村群众、基层党建人员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一体谋划,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以及工作内容与方法上实现主体与要素的一体统筹一体推进。党组织结构与岗位任务应实现与乡村的充分对接;对不同产权结构的甄略项目实施不同的机制,组织专人管理培训并不定期督促检查指导;党建工作内容应实现与党中央重大会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大政方针的精准对接,在宏观层面上实现战略部署的同步推进、在微观层面上实现工作任务的路线一致,以此实现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特色产业的联动互补。
二、借助管理机制推动党建融入乡村振兴的“全过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农产品经济的发展需要当地符合条件,富有经济头脑的农户成为党员,壮大当地骨干人才。上述目标的达成主要以党组织制度的全过程渗透为革新方向。这种方向性的共识代表着党建工作机制制度与农村特色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双向融合。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完善“党建+”管理章程加强管理制度内容的规范性。此过程应构建出基层党建人员与其他治理主体的精准对接与同步推进的科学机制,使党组织的监督、约束、治理效能得以体现在农村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从而促进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渗透。第二,完善“三重一大”制度,进一步明确、规范党建工作参与决策保障机制,明确机制内容、流程以及责任范围,以科学的、合理的、完善的制度法规保障党建融入农村经济发展的规范性。第三,构建规范的党建工作质量标准,明确党建工作流程规范与党建工作制度。通过上述制度内容以及流程规范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运行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比如,可通过建设农村民主生活会制度、制定党委议事规则等制度规范,对党建工作融入乡村振兴进行约束并提供保障。第四,加强党建工作考核制度、保障制度的完善性与可行性。党建工作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要实现各项党建工作的统一考核,把“党建+”引入“合作社+公用品牌+基地模式+农户”模式,增加党建考核的比重增加并优化各项考核指标。通过考核机制制定实现党建工作目标与特色经济发展的一体结合,将党组织工作经费纳入行政管理费用预算中,并将考核结果与相关工作人员绩效、职评以及福利待遇产生联系,为党组织工作提供制度与资金保障。
三、加强网络阵地宣传,促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一定普及,“三农”工作重点将转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搭建“互联网+党建”的信息平台模式。灵活使用各大网络平台推动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做好乡风文明建设宣传。党建工作人员应活用各大网络平台,对乡村振兴战略涉及的各项政策进行有效宣传。特别是在产业发展中,要树立好宣传典型,充分了解乡村群众的实际需求,实现网络阵地宣传价值的全面发挥。与此同时,随着移动终端设备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党建工作范围。例如,可以利用时代最近的新媒体技术,使乡村振兴各项政策内容能够以数字化的方法进行直观呈现,可以将产业发展的典型事例,借助动漫、视频等展现形式,让干部群众在技术中学习到鲜活的模范事例。
综上所述,基层党组织要创新党建工作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过程实现,利用党建工作引领乡村产业发展。在产业发展中,不断增强党组织凝聚力、组织力和战斗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强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指导,为各项工作开展夯实基础。
(作者单位:河池学院 林 洁 蒙宏科 陆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