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件旧物,都有一段过往。一本泛黄的古书,曾入过谁的眼;一段雕梁画栋,曾为谁遮挡过风雨;一件清丽瓷瓶,曾为谁插过梅?然而,美好的物件却难抵岁月的洗礼,瓷器易碎,它沉淀的不仅仅是历史的痕迹,还有破碎,甚至消失……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善于修复,巧手妙计,慧心巧思。他们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可以恢复破碎瓷器的光华。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修复师。
8月5日,《科学导报》记者来到山西博物院,对省博物院陶瓷文物修复师续凯进行了采访。从业25年来,经他手修复过的瓷器近万件,他不仅是瓷器修复业界的佼佼者,更有人称赞说,“看续凯修复就是一种享受!”
每一个手艺人身上总是有些天分的,他们有异于常人之处,除此之外凭借的就是热爱与匠心了。谈及自己的长处,续凯说:“修复需要的不仅仅是精湛的技艺,更要了解历史,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作为铺垫。比如你修复一个瓷器,你要知道物件的年代、背景,根据它年代的特点去修复一些纹饰。”在文物鉴定方面,他本是一个“门外汉”,却凭借摸得多、看得多,突然“开窍”了。
凭借多年的积累,续凯在2022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在陶瓷文物修复师项目中获得一等奖。他还先后荣获山西省“三晋英才”青年优秀人才、“文博青年优秀人才”“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今年,他又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面对诸多荣誉,续凯内心很平静,他笑着说:“我从来没想过要以荣誉傍身,那几年就是埋头苦干,尤其是碰到珍贵的文物,心情难以言表,就一心想着怎么修复好它,让破损文物重见天日。”
从年幼起,续凯就喜欢画画,他接受了系统的美术教育,素描、水粉、国画、油画、版画等样样拿手。他笑着告诉记者:“可以说哪项画得都不算精,但是我什么都会。”原本,续凯可能按部就班地从山西师范大学毕业后,可能会成为一名桃李满天下的老师。然而,命运的齿轮却转离了那条轨道,偶然的缘分让他与恩师——山西省资深古陶瓷修复专家高桂林相遇,在高桂林的带领下,续凯敲开了文物修复的大门,从此踏上了为文物“把脉诊治”的道路,成为一名“文物医生”。
“在文物修复师眼中,每一件文物都是有生命的,文物修复工作应该像医生一样仔细,一定要先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再通过修复让它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续凯说。在山西博物院四层的“瓷苑艺葩”展厅,续凯向记者介绍自己曾经修复过的一些展品。随着时代的前进,续凯的工作目标不再是简单的“修旧如旧”,而是向“保持现状,呈现历史,留给未来”转变。“我们不能一味追求恢复原有外观,而要保持现状不劣化,分析呈现它的历史,让观众看全、看懂、看动情,让未来的修复师可再处理。”
瓷器修复特别考验耐心,需要反复琢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接通气韵,也就是说形、色、光、彩还有老旧程度,修复处理要与原件保持一致,融为一体。在续凯的讲述中,记者了解到,一些瓷器只是裂了一条缝,但要将裂缝“走过”的纹饰、书画、题款等恢复神韵,考验着修复者在方寸之间上釉、填描等功力的深浅,也需要修复者具备书、画、塑形等综合素质,而这些对于续凯来说,前面的路并非弯路,多年的美术功底反而为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忆起当初比赛时,续凯需要修复的是一件粉彩花鸟纹冬瓜罐的盖子,根据盖子上的油渍和污垢,他判断出这是一件传世器物。于是,他并没有将盖子洗到一尘不染,而是只祛除有害附着物,把包浆和皮壳都保留了下来。他说:“我想让大家看出来这是被经常使用的盖子,这些历史的痕迹能够让后人感受到文物具备的年代感,它们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
如今,除山西博物院的馆藏瓷器外,南海博物馆出水瓷器、湖北明清古建筑博物馆馆藏瓷器等,都在续凯手中得到了生命的延续与绽放。除了日常的修复工作外,面对修复行业存在人才断层等困境,他还收徒授业、传承技艺。他毫无保留、因材施教、亲传亲授,他的真诚与善良映射在了他修复过的器物之上。
续凯常常感慨能够遇到罕见珍贵的文物而感到荣幸,而这破损的文物何尝不因为遇到续凯这样一名既敬业又善良的修复师而“安心”呢?一双手,一颗心,领悟传统工艺精髓,续凯一次次赋予古器物重生的力量,绽放它“伤痕”的逆向美!
科学导报记者 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