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方面,这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一条哲学主线。新中国成立后,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促进了该思想的中国化进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撰写的诸多经典著作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并最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世界观,也是指导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法论,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主要理论渊源之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方面,这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一条哲学主线,具体体现在对大自然本质的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把握,以及对资本主义反生态本质的剖析等方面。
(一)对大自然本质的科学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对大自然的本质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他们认为“自然”的概念至少应当包含三层含义:第一,自然是指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依靠的一切生态自然条件的总和;第二,自然是指人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是一切物质生产活动的基本要素,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它存在于人类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第三,自然是世界上一切存在物的总和,既包括人类自身,也包括除了人类自身之外的任何客观存在的自然物。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对自然本质的认识上,突出大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认为先有自然界,然后才出现人类,这强调了外在自然的物质性、基础性、根源性、制约性特征;但同时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也强调了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尤其是生产劳动在人类自身发展,以及在自然界演化过程中的现实意义,从而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刻揭示自然本质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他们认为应当从三个层面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一,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关系。大自然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与大自然不是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而应当是一种朋友关系。第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人与人的关系表现出来的。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要进行生产劳动,这种生产活动首先是一种物质生产实践,这就决定了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必然与自然界产生联系,从而形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直接关系。此外,人们在生产实践中需要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这说明人类通过生产实践活动便产生了联系,即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只有在这种社会关系中才能产生人与自然之间的直接关系。第三,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这两对关系是相互制约的。在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关系之一,这决定了其他社会关系的性质,同时也影响着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能力的发挥,而人类对大自然的改造和开发利用,又会反过来影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发展。
(三)对资本主义反生态本质的全面剖析
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制度的角度分析了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使人类陷入不可持续的境地。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肆无忌惮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毫不考虑自然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更不会顾及粗放型生产方式对大自然造成的极大破坏。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此前人类历史上任何时期都不能创造的物质财富,同时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也造成了灾难,使人类面临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严峻挑战。由此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讲,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俨然成为一种破坏的力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凸显出反生态的本质。这充分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遵循的是“人类中心主义”价值理念,坚持一切以人类利益为中心,资本家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利益需求,不惜采用各种手段开发利用大自然,即便导致严重的生态危机也毫不在意。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中国化进程
任何理论的形成都不是偶然现象,而是长期积累和持续发展的结果。同样如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也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中的生态环保理念
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环保理念,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中国化进程。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中就已经注意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相继提出了一系列有益生态环保的措施,以植树造林、水利建设为重点,脚踏实地开展了修复生态、保护环境、调控资源等工作,从而改变了我国自然生态的面貌。第一,植树造林、美化环境。毛泽东同志指出,要通过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加强山林保护,科学合理地利用森林资源。他为中国林业事业的发展付出了心血,他提出的有关林业发展的观点体现出浓厚的生态意识。第二,兴修水利、治理江河。我国的黄河、淮河等大江大河经常泛滥导致水灾,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实际,提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等治理水患的思想,相关省份通过对几条大河的分段治理,又综合利用河水发展农田灌溉事业,达到了控制洪水、防灾减灾、发展农业之目的。毛泽东思想中的生态环保理念成为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础。
(二)邓小平理论中的生态环保思想
邓小平同志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精华,并对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的生态环保理念做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明确提出保护环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采取各项措施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一,兴修水利工程、防灾减灾。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要牢牢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为农业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做好防灾减灾,促进农业增产丰收,切实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第二,倡导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邓小平同志指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的战略举措,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世世代代坚持下去。在邓小平同志的带领下,我国将保护环境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加大了对环保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促进我国环保事业取得了很大进步,为此后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邓小平理论中的生态环保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中国化进程。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生态环保理念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继续沿着党的基本路线所指明的方向前进,逐步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极端重要性,把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到关系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高度来认识,不仅继承了邓小平理论中的生态环保理念,而且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继续推向前进。江泽民同志指出,若要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支撑,而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关键在于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应当减少资源浪费,做到低消耗、高产出,从而提高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此外,江泽民同志还提出了“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生态观。他认为要坚决反对为了获取短期利益而破坏生态的行为,应当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原则,注重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各地区坚持以生态环境良好循环为基础,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大力扶持生态绿色产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科学发展观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胡锦涛同志针对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用以指导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同时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实践路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核心要义,又紧密结合了中国的生态环境实际,同时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生态自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回答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我国经济建设实践中的新要求,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3个层面提炼总结出了新的理论成果,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等基本原则,从而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这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坚持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并在实践中探索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此破解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所出现的生态难题;同时还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总之,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理论成果充分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精华,同时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中国化进程。
(五)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发展
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到党的十九大提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再到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逐步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新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同时也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观点、新论断,最终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思想理论成果体现了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实践方略,同时也开启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新征程。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新时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9XJC7100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曾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