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导报网站

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大思政”教育意义研究

   2024-07-26 174

摘要: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秀红色文化资源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对于“大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剖析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大思政”教育的现实意义,对于“大思政”教育模式的建设实践及其发展具有一定理论意义。

关键词:东北抗联精神;大思政;红色文化

所谓“大思政”教育,就是学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充分利用各类主体、各门课程、各种资源,形成协同育人效应。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大思政”教育,丰富了“大思政”教育的精神内核、深化了教育理念,又彰显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更好推进“大思政”教育创新性发展。

一、以东北抗联精神伟大的牺牲精神丰富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思政教育大多局限于课堂教学,教学主体与客体较单一,教育的实效性完全取决于三者之间相配合的程度。在“大思政”时代,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多主体参与、多形式呈现,这决定了教育必然是在一个整体性的、全局性的教育系统之中开展的。

东北抗日联军抵抗侵略的红色故事,是思政教育课程活生生的教学资源。通过音频、影视、图片、插画等方式将其展现在思政课堂上,纳入思政课教学内容,令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为学生们所熟知,以耳濡目染的方式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提升学生群体对红色教育的认可度,促进红色精神永续传承。

除传统课堂教学外,实践教学也是高校重要的教学方式。依托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为代表的爱国主义教学基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通过参观革命遗址、历史纪念馆、革命先烈故居、历史事件见证地等具有代表性的红色场所,使学生们沉浸在那段浴血奋战的历史当中,深刻体会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革命先烈的光辉岁月。

二、以东北抗联精神坚定的信仰信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首先是促进教师队伍综合能力提升。以红色文化、红色故事为切入点,将红色故事纳入日常教学中,通过集中培训、教学知识竞赛等方式,丰富思政教师的知识储备,引导其积极探索未知领域,提升教学能力。在学习红色精神的过程中可以提升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自觉以自身行动为标杆,为学生做榜样,将自身的知识储备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获取,努力做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水平与成果转化。

然后是推进文化育人教育理论创新。立德树人的关键在于育人,以人为本,把人才培养好才是“大思政”教育的应有之义。通过精神谱系去引领,将红色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利用文化去熏陶与感染,通过文化育人来培养青年学生的思想领悟、政治觉悟、道德修养,切实促进学生能力素质提高。以文化育人推进“大思政课”体制创新,通过真实的历史故事、人物、精神,打破传统课堂空白说教式教育的方法,培养中国式现代化坚实的信仰者和坚定的拥护者。

三、以东北抗联精神高尚的爱国情操弘扬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一)保证红色精神血脉永续传承

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大思政”教育,对于红色精神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红色精神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注入灵魂,其爱国、奉献、无畏等价值理念正是思政教育的价值导向,极大地推动了教人育人的进程,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红色精神依托思政教育而传承发展,通过思政教育的宣传与引导,红色精神能够深入人心并为广大青年给予人生指引。

(二)提升学生群体自信心自豪感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发展中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东北抗联精神在给学生带来精神鼓舞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群体的文化自信,受英雄人物事迹和革命艰辛历程的影响,使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的正确性深入人心,使学生群体坚定理想信念与政治立场,提高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及党的理论的认同感,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极端思潮对学生群体的负面影响,以高昂的自信心、自豪感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理论内涵

爱国主义是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是积淀在人们心中的家国情怀,宏观上通过教材、影视、报纸等方式对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宣传,微观上对历史人物、故事、史实的深入挖掘与研讨,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不断创新,不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广度深度。

参考文献:

[1]何伟志.东北抗联精神:白山黑水间永立的不朽丰碑[J].党建,2023,422(02):36-38.

[2]石书臣.深刻把握“大思政课”的本质要义[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8(07):104-112.

[3]吕治国.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作用发挥[J].思想教育研究,2022(02):119-124.

(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刘佩宣)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推荐图文
推荐信息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公众号

微博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