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了一种资源,是我们必须要充分利用起来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思想境界。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需要教师进行有效创新,积极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本文对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深入探究。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初中语文教学;文化认同
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将其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将其有效融入课堂教学中,以此来丰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一、利用阅读教学,强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传统文化作品,这些作品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是非常丰富的,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让他们认识到传统文化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首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和启发,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去发现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要发挥阅读教学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多传统文化作品,让他们能够在阅读过程中去学习和感悟传统文化。例如,在学习《琵琶行》时,教师可以采用视频教学、图片教学、实物展示等方法,让学生了解到琵琶女在弹奏时是怎样表达出她内心情感和思想的。在讲解《琵琶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琵琶女弹奏时的动作和表情,让他们感受到琵琶女演奏时的情绪变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观看视频《琵琶行》中琵琶女弹奏时的现场表演,让学生去感受琵琶女在演奏时是怎样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能够去感悟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价值。最后,教师还可以利用阅读教学渗透传统文化。
二、利用经典作品,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想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就必须加强对其的学习和了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以经典作品为载体,来进行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教师在选择文章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选择一些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作品。例如,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古典诗词作品,如《诗经》《离骚》《史记》等。在讲解这些作品时,教师应该做到深入浅出,为学生讲解清楚每一个字的意思,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到生活中去发现、体会这些经典作品带给他们的影响和意义。例如,在讲解《关雎》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进行分析,体会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三、利用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传统文化的内容,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出教材的作用,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例如,在学习《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与《岳阳楼记》有关的古诗词,然后让学生将这些诗词背诵下来。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还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例如,在学习《将相和》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将其作为重点讲解。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蔺相如的生平经历。通过了解蔺相如的生平经历,让学生体会到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和赵国利益而放弃个人利益的高尚品德。
四、利用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教师还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真正地融入语文学习中去。教师要组织开展各种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展览馆等,让学生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感受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
总之,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我们应该将其充分利用起来,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初中语文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和素养,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文章内容。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时,还需要教师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创新和改进,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张晓琴.初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渗透德育熏陶的策略分析[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4(07):28-29.
(作者单位: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谋道镇初级中学 郭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