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列宁文化建设思想为我国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需要认真汲取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的精髓,加强党对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形成城乡协同发展的现代化教育格局,坚持以“中国理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列宁;文化建设思想;中国式现代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现代化正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向前迈进的源动力之一。列宁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观点、思想具有穿透时代的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以及文化强国建设起到了巨大的助力作用。
一、加强党对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
“列宁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首次将文化的方向性和阶级性提升到党性的高度”[1],文化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无产阶级政党思想和精神上的保障。列宁在领导苏维埃俄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就论述了现代化和文化领导权的基本思路,这对当前我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要辩证地认识到坚持中国共产党在文化领域的一元领导与文化的多元发展并不矛盾,始终强调不同文化在形态和方向上的一致性、思想上的共同性。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坚持党在文化领域的一元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政治保证,也是置身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能安稳立足的思想保障。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将“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作为了新时代我们党对宣传思想工作规律性认识的第一条。2023年我们党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将“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居于第一位,这与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的核心要义是一脉相承的。文化领导权的本质即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其决定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和方向。因此,要大力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加强马克思主义宣传阵地建设,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经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创新。第二,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将舆论主动权、主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里,宣传思想文化部门要充分学习理论并注意宣传的方式方法,做到“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2]。
二、形成城乡协同发展的现代化教育格局
列宁根据俄国当时的具体国情走出了一条以农村为中心的“文化革命”道路,逐渐补齐了农村文化落后短板。列宁极其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建立起了全新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我们应借鉴列宁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思想,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情况,形成城乡协同发展的现代化教育格局。
一方面,加强城乡互助,共同推进乡村文化现代化。由于发展基础不同,城市拥有更雄厚的师资力量、更全面的基础设施、更先进的教育技术。因此,教育要素占有量和质的差异就导致了乡村现代化的进程相对落后。一是要加大乡村教育投入,优化教师队伍。加速推动乡村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普遍提高乡村民众的现代化素养,就需要把教育教学水平努力提到与城市一样的高度。加强教师的共产主义精神教育,逐步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吸引更多新鲜血液主动投身于乡村教育中,激发乡村文化建设的现代化因子。二是要不断完善乡村现代化教育设施建设,吸引和鼓励城市人才为乡村现代化出力。为了保证乡村现代化教育设施建设的资金合理使用,须加强对资金的审查和管理,不断提高现代化教育设施的利用率,并引入专业人才进行管理监督。
另一方面,重视马克思主义对农民文化传统的改造,激发乡村文化现代化内生活力。长期生活在自给自足小农生产方式下的农民,重农思想根深蒂固。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辨别落后文化的能力,乡村仍残存落后愚昧的封建文化思想,这些落后的因素造成了农民对现代文化的排斥心理,也拉大了城市与乡村的文化现代化差距。在此种情况下,需要运用灵活的政策,让农民接受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带来的新文化,通过生动鲜活的事例逐步将党的主张灌输给农民。同时,通过宣传教育培养农民的现代化意识,鼓励他们积极接纳现代社会的文明成果,扩大乡村文化的包容性。
三、坚持以“中国理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列宁主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对待文化,认识到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发展需要建立在旧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基础之上。因此,要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坚持用“中国理性”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来推动社会主义的建设。
以“中国理性”化解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张力,从而实现文化与文化的共生。中国与外来、传统与现代之间并不意味着完全的割裂和断裂。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厚重文化的文明古国,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延绵至今,“这与中国文化接纳异质文化的包容性、基于自然法则或天道建立的文化秩序、追求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等理性品格是分不开的”[3]。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受到不同文明的影响,面对世界不同文化,我们应用宽广的胸怀去接纳和包容不同文化特性,为实现中国文化现代化提供畅通之路。要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共生就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其重点在于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中国在从文化大国迈向文化强国的征程中,需在革故鼎新中实现文化边界的调适,探索建立起一套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配的文化体系。
以“中国理性”为打破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困境提供精神力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焕生机。“中国理性”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推崇的理性不同的是,中国的“理”不是只考虑自身利益的理智的“理”,而是一种与“情”相关的“理”,是情和理的均衡,是真正意义上的“理”。如“仁义慈爱”“天人合一”“无为而治”,与现代社会在伦理道德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要求相吻合,这样的“理”更能使我们的现代化趋于结构合理、伦理合宜、和谐共生的方向发展。因此,加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经过现代化的洗礼和创新,融合为中国特色的现代性因素,为超越文化困境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当今世界重建文化之“理”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刘旺旺,代依晴.列宁文化思想中的辩证思维及其现实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3(05):94-99.
[2]丁小溪,范思翔,王明玉等.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N].人民日报,2024-01-23(001).
[3]王婷,宋永平,陆卫明,李景平.现代化视角下中国文化中的理性之张力[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46-152.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周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