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导报网站

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024-07-26 112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源自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虽然在马克思的理论中没有明确地提出现代化一词,但在其大量著作中出现的世界历史思想、工业化和全球化等言语中都蕴含着现代化思想,是中国现代化的理论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我国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批判借鉴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一、马克思的全球化和世界历史思想: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来源

“世界历史”思想最早在黑格尔的思想体系中出现,黑格尔哲学是第一次使辩证法、历史和认识论达到统一的体系,但是,黑格尔的核心是唯心的,从“绝对精神”出发,把人类历史理解成神的理性的实现,把实践活动中的人类历史变成了神秘的、抽象的历史。马克思在继承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对其思想进行扬弃,以唯物史观为核心,阐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马克思肯定生产力在资本主义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对其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即“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总和还要多,还要大”,同时也对资本主义存在的弊病进行尖锐的批判,资本自其产生以来“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里都流淌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因此资本主义不是世界发展最终的归宿,“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认为世界历史的最终走向是打破国家界限实现全世界自由人的联合体。中国的现代化便是在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化的历程中不断探索和调整中逐渐找到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鉴”,中国始终以马克思所强调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原则,打破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统一化,实现了现代化发展目标的统一性和实现路径多样的有机结合,为世界其他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探索中提供了中国经验。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之所以能在中国不断取得新的理论成果来指导实践,原因在于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耦合性,其革命斗争思想与我国古代历朝历代的更迭有着高度的一致性。马克思世界历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与我国传统的“天下大同”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历史的沃土,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多元化内涵。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断层的世界古国,拥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积淀和智慧结晶,蕴含着现代化内涵的五个方面的历史渊源,如“民为邦本”“与民偕乐”“义利合一”“天下大同”等传统优秀思想。自古以来我们国家就是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深受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也奠定了从古至今在世界人口中的规模,这也是我国现代化的一大特征,也是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人口优势,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生力军。如今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橄榄型的现代化,其根源来自于孔孟时期,正如《孟子》中的“与民偕乐”这是共同富裕最早的思想来源,发展的目的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共享社会发展的福利和成果。我们现代化的发展不是单纯地追求物质的富足,更强调精神的富足,是二者的全面发展,耕织于“衣食足而知荣辱”之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好思想的船舵。我们的现代化不是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牺牲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为代价,而是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互相保护的共生共存,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而行而不相悖”。我们的现代化不是霸权主义,不是殖民掠夺,是“亲仁善邻”,是“协和万邦”,是坚定不移地做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推动构建“天下大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批判: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借鉴

现代化一词最早是恩格斯提出的,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并没有明确地提出现代化一词,更多的是工业化、全球化、资本化这样一些同样意味着现代化的词眼,西方国家在全球化方面占据着得天独厚的先发优势,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得西方国家资本迅速扩张,并开始掠夺和抢占其他落后国家的资源、劳动力以及市场,开始出现资金、贸易、工厂等全球化的趋势,“全球化趋势昭示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世界性特征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全球扩张性图景。”在西方的现代化过程中充满了侵略性和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固有的弊病,意味着资本主义现代化不是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唯一选择,因此在现代化过程中不仅是中国包括其他的后发国家都必须对此持批判借鉴的态度,吸收利用适合国家发展的一面,摒弃与国家发展不相适应的一面。从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不难看出,我们学习借鉴了优先发展工业化的道路,借鉴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化,也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抓住世界发展的机遇,积极引进外资,允许外国人到中国投资建厂,充分利用我国人口众多的劳动力优势,为我国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制度等方面的保障。但是我们的现代化在遵循经济全球化的普遍规律的大趋势下,没有被“全盘西化”,找到了一条有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新模式。创造性地把西方以市场为主的调控方式和以政府为主的调控进行有机结合,避免了西方以往在市场和政府的方面造成的对立冲突,形成了我国所特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摒弃了西方在现代化中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的单一化模式,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着社会、生态、制度、民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摒弃了西方的现代化的霸权主义思想,追求的目标始终是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拒绝零和博弈的思想,拒绝贸易保护主义等思潮,始终坚定地支持和维护全球化的健康发展。摒弃的是西方经济发展的金字塔结构,摒弃两极分化,建立的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橄榄型结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摒弃西方在民主政治方面的人权标准,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从法律、制度和实践等层面切实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我国的发展过程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过程。我国的现代化新模式也为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新思路、新样本、新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代化发展的多样性。

本文为贵州财经大学在校学生科学研究项目“数字经济背景下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研究”(项目编号:2024ZXSY14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 盼)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推荐图文
推荐信息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公众号

微博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