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导报网站

陕西旅游协同发展中的民俗定位

   2024-07-23 136

摘要:民俗旅游是近些年来比较时兴的旅游热点之一。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相应,协同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旅游战略。基于陕西旅游人文资源比较丰富、自然资源独具特色、旅游带分布过于集中等特点,如何克服困难,及时挖掘陕西旅游的潜力和着力点成为当务之急。民俗旅游具有潜在性、隐蔽性、长久持续等特点,积极总结其在旅游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就需要对陕西旅游协同发展中的民俗进行科学的定位。

关键词:陕西;旅游;民俗

旅游是一个交叉性强,涉及社会多个领域的行业。旅游行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旅行社条例》《旅行社条例实施细则》《旅行社责任保险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运行,但是旅游的一个鲜明特点在于它先于理论,政策法规往往具有滞后性。陕西因其特殊的历史、地缘、人文环境等因素,在旅游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根据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2019年陕西省旅游经济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以休闲度假、观光游览为旅游目的的来陕游客所占比重最高,分别为29.82%和56.37%。这说明,以文化为媒介进行的旅游仍然比较充分。2023年五一期间,陕西旅游收入位列全国第一,达到了392.5亿元。陕西不仅在旅游资源上极为丰富,而且陕北、关中和陕西具有层次感,文化贯穿于陕西旅游的始终,开展旅游的机构和组织多种多样,旅游运作相对比较成熟……旅游也是陕西近些年来着重发展的一个环节,在《陕西文化产业促进条例》《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等政策的加成下,民俗旅游理应而且可以成为一个新的旅游生长点和增长点。

一、陕西民俗旅游的总体趋势与现状

(一)趋势

在社会发展的理念上,我国经历了从比较单一的二元分类到多元分类,从经济和政治到生态、制度建设等多个领域齐头并进全面发展的模式。与之相应,我国旅游业的提升在政策和导向上也经过多重变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全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内涵,与之相匹配,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条文规定: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加强5G+智慧旅游协同创新发展的通知》,对旅游发展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方向性指导。简言之,陕西民俗旅游与我国旅游发展的总趋势有关。

(二)现状

1.厚重的民俗文化与差异化不突出的矛盾并存

民俗和精英文化本身存在交流,特别是深受周秦大唐文化的影响,陕西的文化脉络被赋予了极为丰富和厚重的历史底蕴以及历史色彩,这就为旅游文化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陕西旅游得天独厚的历史直接再现了周秦大唐的历史,从而为民俗旅游的展开提供了充足的保障。另外,民俗的差异化有待进一步突出。三秦,在地理、人文、生态、民风等层面具有比较明显的差异,但是西安的旅游资源过于集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陕西民俗的分层和特色不够突出,因此陕西厚重的民俗文化与差异化不突出的矛盾并存。

2.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和呈现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民俗遗产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它既从民间中来,又要回到民间中去;在城镇化建设逐步提速的今天,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应当置于首位。然而,在现实中旅游文化产业在保护层面是一项系统工程。民俗旅游,既有政府打造的,也有相关企业组织和机构介入的,以及完全的商业化运作的,还有各个团体和个人所形成的文化馆等。这些不一而足的方式既有助于民俗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在不同层面上起着带动社会发展的多重作用。民俗文化本身具有非商业化的色彩,其开发、利用多基于商业价值而言,而其呈现在今天多以省或区独立进行,彼此之间缺乏联系、沟通和交流,如何有效地把握和处理好民俗遗产的度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一些厚重的民俗资料没有得到较好地整理和研究,家谱、文书、红色旅游、革命老区、博物馆、陈列馆、民俗馆等共享程度比较低。

3.民众力量无法充分彰显和管理模式过于单一的矛盾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现实境遇中,民俗多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民俗虽然也需要一定的宣传,但是更多地依赖于民众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这是促进民俗产业的根本。换言之,民俗的动力源于实际生活,如何在实际中获得充足的力量,乃是民俗形成产业的根本。例如,贵州村超的火爆不是一时的,早在几十年前,足球就成为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极为欢迎的运动。榕江县之前力推村超,但也走过了五六次弯路。最近村超火爆全国的成功经验是以群众自发组织为主,政府及相关部门主要提供后勤和安全等层面的保障。在民俗产业层面,如何有效地发动群众就更为重要了。

二、对策建议

(一)以民众的自觉性、积极性为依托,打造民俗旅游

民俗旅游以广大的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和城镇居民为主体。建议相关管理、研究、咨询、决策等部门组织和发起系列活动,广泛了解以及深入了解陕西民俗既有遗产以及未来趋向,特别是最新动态,深入挖掘民俗旅游的生长点,为民俗旅游提供协同发展的资源,增强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根据反馈开展服务工作。

(二)加强相关文献整理以及理论研究

民俗文化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依托图书馆、博物馆、遗址等进行充分的古籍整理展开相关研究,为社会大众提供了解的窗口和平台,这是推动民俗旅游的基础性条件。建议在方志、碑刻等方面选取重大招标课题,集中力量,统筹规划,产出更多的历史成果,为民俗后续发展提供可追溯和借鉴的资料集。

(三)构建具有全国特色的民俗产业旅游文化圈

在陕西文化已经成为一种符号和标识的情形下,如何将历史化为流量,如何以更加新颖的方式推陈出新,需要高定位、高立意、出新意。为了进一步适应民俗旅游的需要,以民俗为抓手,最终促进乡村振兴,需要重新布局。一是相关组织和机构进一步联合,形成跨地域、多民族、多类型的民俗旅游圈。这个系统以民俗为牵引,对全省乃至临近省区的民俗资源进行整合,具体以民俗性质为线索,形成联动民俗旅游带。二是在不同地域构建具有民俗秩序的礼仪村落等示范点,将民俗落到实处,真正将社会的全面发展与民俗联系起来,形成礼仪示范点。三是借助一定的数据平台,保存、展示和利用相应的民俗资源,借鉴国内外比较成熟的运作模式,做到以民俗为纽带,回归“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的良好状态中来。

参考文献:

[1]陆慧.中国民俗旅游[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邹忠.中国旅游民俗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孔祥智等.乡村振兴的九个维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

[4]王金伟、吴志才.乡村旅游绿皮书: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

(作者单位:遵义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周维明 毕秀芹)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推荐图文
推荐信息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公众号

微博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