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融入传统文化能丰富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外来的思想文化已经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对青少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要融入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对诚信、爱国、民主等内容的理解,让他们自觉传承传统文化,同时能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一、立足教材内容融入传统文化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要引入传统文化的资源,并加以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以促进学生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要提升认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文化资源,并以恰当的方式融入课堂。如在学习部编版九上“守望精神家园”第二框“凝聚价值追求”内容时,教师借助历史文化典故以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以“曾子杀猪”“立木取信”等历史故事向学生传递“诚信”的理念。教师也可以借助古诗词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利用本土资源实现文化融合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选择本土化的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本土化的传统文化资源,也易于被教师获取,能提升道德与法治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效果。如在学习部编版九上“守望精神家园”第一框“延续文化血脉”内容时,教者根据教学目标要求,选择剪纸贴画、木雕、诗词楹联、玲珑面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作为课程教学的资源,并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让学生对“延续文化”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教师要以恰当的方式呈现资源,可以将实物带进课堂,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这些文化遗产,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播放,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博物馆、非遗传承人那里进行参观,这样能彰显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从而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借助实践活动实现文化融合
教师要依托实践活动,促进文化活动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融合,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内容的理解,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针对学习内容,引领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演绎内容,能让学生从活动中理解其中蕴含的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能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以公益活动促进学生的自觉践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而言之,教师要将传统文化合理地渗透至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内容,要结合教学内容融入传统文化、利用本土资源融入传统文化、借助实践活动融入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功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蔡桥初级中学 许为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