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猛发展,AI已经深刻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结构。AI产生了“无人化生产”的现象,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也引发了技术失业和社会不平等等问题。在这个背景下,理解AI对价值源泉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因此,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下劳动价值的源泉,就要评判人工智能是否能够取代人的劳动而自身创造价值,或者人工智能不依靠人类能力独立进行劳动。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人工智能”的定义和讨论范围。基于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和当前状态,我们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弱人工智能(ANI):这类人工智能专注于特定目标,在某些任务上表现出远超人类的能力,但不具备通用思考和工作的能力。它们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广泛应用于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
强人工智能(AGI):这类人工智能理论上能够像人类一样进行全面的思考和推理,具有通用学习能力,预计将在不久的将来不断逼近实现。然而,目前AGI仍然处于理论研究和初步探索阶段,尚未真正实现。我们主要探讨当前具有局限性的“弱人工智能(ANI)”在当下时代的作用。
首先,智能生产过程表面上的“无人化”掩盖了背后大量劳动者的努力。AI的设计、训练、维护等都需要大量的人工投入,每一个AI系统的背后,都有无数的工程师、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劳动。人工智能并没有真正实现完全的无人生产,而是将劳动者的角色从直接生产转移到了技术支持和开发环节。在“无人化生产”背后,有一支庞大的“总体工人”队伍,他们的配合使人工智能得以运行。人工智能的生产、实现、使用、管理和维修等环节,都需要“总体工人”来完成。智能生产方式下的社会财富和价值是由“总体工人”集体劳动创造的。包括程序员、工程师、数据科学家等在内的劳动者,构成了这一“总体工人”的核心,他们的劳动是人工智能运行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人工智能延长了劳动的总体时长。人工智能的设计、训练和运用需要额外的劳动环节,使大量活劳动转移至生产上游。劳动总时长的增加使活劳动延迟生效,容易产生活劳动不参与生产劳动的错觉。同时,劳动空间的延伸实现了“无人化劳动”的假象。实际上,人工智能只是将劳动从直接生产环节转移到了前期的设计和开发环节,劳动的总量并没有减少。
再次,人工智能的部署和运行也需要持续的人工维护和更新。每一个AI系统的生命周期内,都需要不断地进行优化、更新和调试,以保持其高效运行。这些工作同样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投入。AI并没有减少人类劳动的总量,而是改变了劳动的形式和分布。
马克思指出,机器是人的劳动成果,是实现人类意志的工具。人工智能并没有突破这一定义。当前的人工智能只能模拟人脑的特定功能,在特定任务上表现出色,但其本质上仍然是机器,能力有限,仅在服务于人类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尽管人工智能能够在特定任务上表现出色,但它缺乏全面的思考和创造能力,无法取代人类的综合劳动。
一方面,人类劳动具有创造性的本质属性:《自然辩证法》指出,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人类劳动具有将自然资源转变为社会财富的能力。人工智能的工作不具备这种创造性,只是对现有资源的综合。尽管人工智能能够在特定任务上产生出色的成果,但这些成果通常是基于现有数据和算法的组合与重组,缺乏真正的创新。人工智能的“创造性”更多的是一种高级的模仿和重组,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例如,AI生成的艺术作品、撰写的文章大多是基于已有素材的重组和改编,缺乏原创性。这与人类劳动者通过独立思考和实践创造出全新价值的过程有着本质区别。
另一方面,人类劳动具有自觉性的本质属性:劳动带来幸福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劳动是实现自由与解放的手段。人工智能的工作完全依照指令进行,不具备自觉性,充当的是工具角色。因此,人工智能的工作不能称为真正的劳动,与人类劳动本质不同。人类劳动不仅仅是生产物质财富的过程,更是实现自我价值和获得满足感的过程。人工智能执行任务的方式是预设的,缺乏主动性和自我意识。人类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能够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和成就感,而这些是AI所无法体验和提供的。自觉性使得人类劳动具有独特的意义,不仅仅是经济价值的创造,更是自我实现的过程。
通过对人工智能和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前迅猛发展的“弱人工智能”并不能取代人类的劳动,它依然是人类劳动的工具,其创造的价值也是人类劳动的延伸。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价值依然源自人类的劳动,而不是机器的劳动。掌握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在AI时代更好地应对社会经济变革。面对AI技术带来的挑战,劳动者应增强自身技能,适应新的劳动形式,以在智能化生产环境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社会应关注劳动者权益,确保技术进步带来的利益惠及广大劳动者。这需要政策制定者、企业和劳动者共同努力,推动技术进步与社会公平的平衡发展。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唐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