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科教老师,点燃孩子们心中的科技梦想,鼓励他们成为一个直面挫折的人,是教育最有价值的地方。”表面看,刘彤昕并不像一名科技教师,倒像是一名语文教师。一头干练短发的她,神采奕奕、精神抖擞,脸上挂着平易近人的微笑,说话的语气也是不紧不慢。
刘彤昕在做实验 ■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5月9日,《科学导报》记者走进太原市进山中学的创新教室,“科技感”扑面而来,蔚蓝浩瀚的星空屋顶让人眼前一亮,墙上张贴着航天题材的各类海报,桌子上放满了琳琅满目的月球车、火箭模型、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交会对接模型……而这间教室不仅承载着孩子们的梦想,也承载着这些教育工作者的希望。
“从事这项科教事业,我认为应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技能,要紧跟前沿技术,更重要的是对这门事业的热爱,毕竟没有老师是专职的竞赛教练,也没有大学会专门去教焊接电路板这些技能,需要科技创新教师在工作之余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因为从小喜欢科技创新,刘彤昕从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毕业后,就入职太原市进山中学,并主动选择成为一名科技创新教师。
课堂上,刘彤昕以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和生动有趣的实验,将一节节课堂变成奇思妙想的一段段旅程。为了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她会鼓励学生多参加机器人、无人机的比赛,鼓励小组成员合作组装机器人、编写代码。“比赛是没有参考答案的,在这种不确定的因素下,学生们只能自己搜集资料,动脑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刘彤昕表示,这样学生们不仅学会了科学知识,更学会了运用科学思维去解决问题,以科学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科技教师从事科普事业,就得学无止境。我会在线上线下参加各种培训,线下参加现代教育中心举办的人工智能培训和信息技术学科的中研班,线上会关注一些北上广的信息学科工作室。但我觉得,通过比赛能学习到更全面的知识,一场比赛往往涉及最新的技术和赛道,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我也能学习很多知识,这就是‘教学相长’吧!”谈起科技工作,刘彤昕感慨道。
一名优秀的科技教师,最主要的就是要有责任心、有耐心、有热情。为了帮助更多的学生实现科学梦想,刘彤昕积极争取各种参赛机会,指导学生们多次参加国内科学竞赛,在中国计算机学会CSP-J/S笔试阶段,学生先后取得入门组笔试二等奖、提高组笔试三等奖;在太原市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学生在编程式机器人(高中组)获得第一名、编程无人控制(初中组)获得第四名……一路走来,刘彤昕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引导一批又一批学生燃起热爱科学创新的激情,踏出勇于追寻人生理想的步伐。
心向科教,因为热爱;无私奉献,所以成长。“我将继续保持科研活力和求知欲望,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带领他们积极参加竞赛。我自己也会不断积累比赛指导经验,大力采购相关的设备器械,应用到竞赛辅导和信息学科教学上,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刘彤昕将始终保持着对科学教育的热情和探索精神,用实际行动诠释“科教先锋”的深刻内涵。
科学导报记者 魏世杰 杨凯飞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