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导报网站

小学生科学知识学习的认知心理研究

   2024-07-16 39

摘要:科学教育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科学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学习对小学生而言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认知心理。本文从小学生认知心理特点出发,对如何帮助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小学生;科学知识;认知心理;培养策略

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新课标背景下,学生要掌握正确的科学知识,必须具有良好的认知心理。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认知心理,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

一、创设认知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设认知情境,通过让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在良好的认知心理下接受新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来了解科学知识,如“水的循环”这节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水循环”实验,然后通过视频、PPT等方式向学生展示实验过程。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疑问,并参与到实验中来。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二、建立表象系统,促进学生理解

表象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事物建立起的一系列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经过分析、综合形成对事物的认识。表象具有形象性,在建立表象系统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材中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画面,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形象生动的表象。例如:在学习《电》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呈现一段视频,视频中描述了不同电器之间的工作原理,通过视频可以让学生对电有更直观的了解。

三、构建认知结构,促进学生记忆

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经验的积累,因此科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系统性。然而在小学生学习过程中,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方式主要是以记忆为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构建科学知识的认知结构。以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声音和振动》为例,该课内容较为抽象,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例如,让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式对声音和振动的关系进行探究。

四、指导学生实践,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等现代化技术,将实际的科学知识进行展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地球的运动》这一节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运动过程,并让学生观察地球运动过程中的具体现象。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认识地球》这一节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户外进行考察,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发现地球运动中的一些问题。例如:地球是圆的,为什么会产生昼夜现象?地球是否像书上描述的那样是平的?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要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总之,小学生科学知识学习的认知心理研究,教师要从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了解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和特点,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同时,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科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范美蓉.小学生科学学习情感评价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2022.DOI:10.

[2]谢燕菲.小学科学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实现[D].福建师范大学,2017.

(作者单位:湖北省利川市谋道镇中台小学 向小平)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推荐图文
推荐信息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公众号

微博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