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工程,也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如何,与家庭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家庭环境中的主要内容又是家庭氛围、家长素质、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等。因此,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就需要提高家庭环境质量。
关键词:家庭环境;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中发现影响家庭教育主要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精神环境三个方面。在目前的小学生教育中,家庭教育仍然是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人,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因此,父母必须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一、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指的是家庭中的人际关系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方式等。良好的家庭氛围能够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心态,使他们拥有阳光积极的人生。如果家长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总是持消极、否定的态度,就会使孩子产生自卑、自责等消极情绪,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二、家长素质
家长的素质是家庭环境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生活中,很多家长为了工作,经常将孩子丢给老人照顾。由于家长对孩子不够关心,甚至有些家长还在孩子面前吵架,使孩子缺乏安全感。这些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另外,有的家长不懂得如何与孩子相处,甚至还会打骂孩子,这对小学生心理健康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作为家长,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做到以身作则,不能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给孩子。要多关心孩子、多与孩子交流、多倾听孩子的心声。
三、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
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在研究中发现,积极的家长对待孩子一般都是温和有礼,而消极的家长则有可能对孩子产生粗暴无礼,甚至虐待等恶劣行为。父母的教育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些父母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就会认为自己对孩子进行教育就是一种施舍,并不会对孩子进行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在家庭环境中并不能起到作用,还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些父母虽然文化水平比较高,但经常采用打骂孩子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这不仅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还可能使其产生自卑心理。有些父母虽然文化水平较高,但非常溺爱孩子,认为他们做什么都是应该的。
四、家庭沟通方式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问题,不是单一因素可以决定的。小学生所处的环境对其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而家庭沟通方式则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有些家长在与孩子相处时,缺乏耐心、缺乏细心,总是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孩子,并不顾及孩子的感受,也不与孩子进行沟通,孩子感到无所适从;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态度冷淡、不关心、不过问。这些都会使孩子产生恐惧、孤独、自卑等心理。如果家长能够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见,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并且能够积极与孩子进行交流,就能使孩子更好地理解家长的要求,从而增加亲子之间的感情。另外,在与孩子进行交流时,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说话语气、态度和方法等,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他的尊重。如果家长能够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和理解的,那么他就会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开朗和活泼。
总之,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也已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包含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只有将这些方面进行有机地结合才能够对学生进行全面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颜敏玲.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新课程(上),2019(07):307.
(作者单位:湖北省利川市第二民族实验小学 李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