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导报网站

王希季:中国航天拓荒者

   2021-08-03 313

1990年代,王希季(右)在卫星总装现场。 资料图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希季是我国目前在世的“两弹一星”元勋中最年长的一位。7月26日,是王希季的100岁生日。  

回首百年人生,主持我国第一枚液体推进剂探空火箭研制、提出我国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的技术方案、研制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王希季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航天事业的拓荒者。  

国家需要,所以我回来了  

时间倒回到1950年3月。驶向东方的“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甲板上,几十名中国留学生围在华罗庚教授一家人的身旁,大家的心都向着祖国飞去,所有的话题都是回国后如何建设一个强大富饶的中国。  

刚刚获得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硕士学位的王希季也在其中。  

1921年7月26日,与中国共产党同年同月诞生的王希季出生在云南昆明一个商人家庭。17岁时,王希季以优异成绩被西南联大机械系录取。入学后不久,他就吃了机械工程专家刘仙洲的一个“零蛋”。在一次测试中,刘仙洲给出题目,要求答案准确到小数点后三位。但是,王希季因为计算尺精度难以达到就忽略了题目要求,计算结果只给出了小数点后两位。尽管解题思路和计算过程都是正确的,但刘仙洲还是毫不留情地给了零分,并教育王希季“搞工程的人必须要零缺陷,如果有缺陷工程就会变成零”。从那时开始,“零缺陷”成为王希季航天工作的原则。  

1948年,王希季就读于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动力及燃料专业。直到看到《纽约时报》上刊登的两张照片,他的人生方向从此发生了改变。  

“照片中南京路上好八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影像,对我影响很大。”1999年,获颁“两弹一星”元勋奖章后,王希季回首往事时这样说道,“我出国以前的人生都在支离破碎的中国大地上度过,现在新中国终于成立了。”  

“国家需要建设,所以我们回来了。”王希季果断放弃了继续攻读博士的机会,踏上回国的邮轮。正是在这次海上旅行之际,华罗庚写下《致全体中国留学生的公开信》,向海外留学生发出回国的号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  

“长征”有我,不遗憾  

1958年11月,王希季没想到的是,他突然被调到上海机电设计院。具体做什么工作,安排王希季的工作人员只是说“去了就知道了”。去了之后,他才知道是要干一件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大事——研制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来发射中国自己的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我们深知这件事情对国家的分量,这要求我全身心投入,一心只为国家作贡献。”王希季说。  

来不及新建实验室,就把厕所改装成测试室。没有吊车,就用类似于古老辘轳的绞车把火箭吊上发射架。没有燃料加压设备,就用自行车的打气筒把气压打上去。来不及建通信线路,就用手势或传递叫喊的方式进行试验场的联络……很多这样的“土办法”成为王希季解决技术问题的关键。  

仅仅几个月时间,1960年2月19日,我国第一枚探空模型火箭T-7M一飞冲天。虽然这枚火箭只在天上飞了短短8公里,但王希季说,这是他航天事业中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成功。  

“长征一号”的研制则直接得益于探空火箭的技术积累。正当“长征一号”多项关键技术已突破,初样研制就快完成时,又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王希季突然被调离,承担返回式遥感卫星研制任务。有媒体记者曾问他,当时有没有感到遗憾。他说:“不遗憾,我从来没考虑这个问题,很快把工作交给靠得住的负责人。”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点火升空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太空,王希季没能在发射基地亲自指挥。当收音机里传出“东方红”乐曲声时,王希季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  

“很长很长时间,没有人提到我为‘长征一号’做了什么工作。”获颁“两弹一星”元勋奖章时,王希季对“长征一号”的贡献重新被提及,这让他感到很欣慰。  

仰望星空,从不言休  

王希季这辈子从不言休,老骥伏枥,仍然为仰望星空奔忙,引领我国航天事业踏实向前发展。  

他提出在返回式卫星上采用新型国产彩色胶片,开创我国卫星彩色拍照技术的先河;紧跟时代进步大力提倡卫星姿态控制系统实行数字化;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力主不追逐世界发展航天飞机的潮流,根据国情只搞载人飞船,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走上了一条符合国情的正确发展之道……源源不断的新思想、新观点为我国空间技术战略作出重大贡献。  

用王希季自己的话说,“希望我们中国发展航天不要走弯路,走比较直的路”。  

1999年,他还正式提出了航天技术体系的新概念,是对航天技术作为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的内涵更确切的认识,有利于推进我国航天技术的协调发展。这一概念描绘了我国空间基础设施的清晰蓝图,并提出了建设原则。  

对于这些思想上的贡献,我国空气动力学家庄逢甘为2006年出版的《王希季文集》作序时写道:“读者一定能从王希季院士的创新思想中,引发各种新的思想概念和具体的工作途径,独立自主地走中国式航天事业发展道路努力创新。”  

2010年,年近90岁的王希季仍然在思考,积极建言献策,发挥余热。他和闵桂荣等7位院士和10位研究员向国家提出发展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建议。“这个工程巨大,还有很多坎儿要一个一个地遵循客观规律地迈过去。”王希季对年轻人寄予厚望,“空间太阳能电站的未来有赖于年轻一代的努力。”  

王希季100岁了。在夫人聂秀芳看来,他的长寿密码是“思想单纯,不想着名利”——这是一位科学家的纯粹和坦荡。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推荐图文
推荐信息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公众号

微博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