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共产党香山时期孕育出的香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红色资源。将香山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能够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且能凝聚大学生的精神力量,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香山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香山时期
中国共产党香山时期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决议为指导,牢记毛泽东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在军事上取得了渡江战役的伟大胜利;在政治上邀请民主人士共商国是,围绕筹备新政协、新中国制度等方面展开热烈讨论;在经济上针对经济恢复和发展的任务提出“四面八方”的方针;在外交上落实“一边倒”政策……对于这段党史,习近平高度评价:“中共中央在北京香山虽然只有半年时间,但这里是我们党领导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总指挥部,是中国革命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香山精神就是在这段伟大历史中孕育而生的,它不仅可以进一步充实和壮大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而且还能够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力量。
一、激发大学生“革命到底”的精神
在香山时期,老一辈革命家在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后没有骄傲自满,也没有妥协国民党政府妄想“划江而治”的阴谋合谈。毛泽东在1949年的新年贺词中提出“将革命进行到底”,更是在渡江战役前喊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响亮口号,坚决为全中国的人民群众带来解放的曙光。这种“革命到底”的精神是一些大学生所缺少的。他们在学习知识时不追求真正弄懂,只想在期末考试之前背一背答案应付了事。蒙曼在谈及“如何报国”问题时,第一点就是“专业报国”。大学生应该努力学好自己的专业,将来用自己精湛的专业知识为祖国作出贡献。香山精神中蕴含的“革命到底”精神可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对党史的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这种精神会激发大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和研究,真正在学习中做到自我提高,将知识学透。
二、增强大学生“一切为民”的精神
“一切为民”的精神是老一辈革命家的群众路线和集体主义的重大体现。进驻香山前,党中央在选定驻地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不打扰老百姓的正常生活”。进驻香山后更是积极提升城市的治安水平,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毛泽东为了向广大人民群众以及民主人士普及新中国的性质,亲力亲为,用两天两夜的时间完成了《论人民民主专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在香山将党和人民看作一个有机整体,用高度的集体精神和明确的群众路线做到了先人后己、服务人民。但是随着西方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观念传入我国,导致大学生这一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受到影响,一些大学生极易被这种自私自利的精神带偏。因此大学生需要了解香山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怎样做到“一切为民”的,是怎样做到既是一支“善战之师”,又是一支“文明之师”与“仁义之师”的。
三、培养大学生“自我革新”的精神
香山时期的一大主题便是高度的自我革新与彻底的自我革命。在七届二中全会“两个务必”的指导下,毛泽东在进驻香山前坚定地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并签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对入城指战员约法八章,要求部队必须严格遵守纪律,实行公平买卖,不得妄取群众一针一线,并饬令各部队遵照执行[2]。老一辈革命家在香山对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的相关制度都做到了创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干部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提升了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斗争能力。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继承了老一辈革命家自我革新的精神,提出“党的自我革命”,用刀刃向内的勇气和高度自律的精神提升自己的执政能力,堪称治国理政的“中国智慧”。一些大学生经过了高考,进入了相对自由的大学校园后,便开始追求享乐与“躺平”,甚至通过旷课等方式来为自己的娱乐活动增加时间。大学生需要向老一辈革命家学习,了解自我革命的精神不仅中国共产党所拥有的,而且每位大学生都可以用自我革命的精神督促自己,提高自我,让自我革命的优良品格常伴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四、结语
综上所述,香山时期作为党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我们不仅要铭记老一辈革命家“由胜利走向胜利”的辉煌事迹,也要提炼出其中的精神力量,发挥出其作为红色资源的育人价值。无论是香山精神的研究者,还是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大学生都是推动香山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参与者、需要各方的一致努力,形成强大的合力,让“融入”更加高质高效。并增进大学生对香山精神情感认同,坚定理想信念,以奋进的姿态接过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接力棒。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视察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EB/OL].共产党员网.(2019-09-12)[2024-3-10].https://www.12371.cn/2019/09/12/ARTI1568288427254558.shtml.
[2]王乐平.中共中央从西柏坡到香山实现的五个伟大转变[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21,14(04):67-75.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韩天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