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导报网站

智媒时代高校舆情治理的SWOT分析及应对策略

   2024-06-18 60

摘要: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智能媒体时代的到来,实现了信息传播模式的智能化升级,信息生产与传播效率明显提升。智能媒体在方便高校师生信息接受与意见表达的同时,也深刻改变了其认知模式与行为方式,对高校舆情治理提出了高要求和新挑战。在分析智媒时代高校舆情主要特点的基础上,借助SWOT分析当前舆情治理的内外部现实状况,做到坚持正确价值引领、更新舆情应对理念、强化网络舆情监测、提升学生媒介素养,营造健康和谐舆论环境。

关键词:智媒时代;高校;舆情;SWOT

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纵深推进,智能媒体也伴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浪潮日益铺展开来。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代表的数字产业不仅革新了传统的传媒业态与格局,深刻影响着个人与公众的信息生产与传播方式,也为高校舆情的治理与引导带来了新的挑战。进入智媒时代,不断提升高校舆情治理能力,加强高校舆情治理引导,既是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当前网络空间安全与网络环境和谐的现实要求。

一、智媒时代高校舆情治理的主要特点

“大数据时代释放出的巨大价值使得选择大数据的理念和方法不再是一种权衡,而是通往未来的必然改变”[1]。进入智媒时代,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主的智能媒体重塑了传统媒体业态,为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提供新的动力。充分把握智媒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是提高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时效性的必然要求。

(一)网络舆情形成突然,传播迅速

在智媒时代,网络舆情往往形成突然,具有明显的爆炸性与不确定性,发展演变速度快且难以预测。由于各种媒体传播的信息窗口多样、迅速互递,广大受众的积极参与加速了舆情信息的传播速度,进而使网络舆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在短时间内,舆情信息的传播范围和覆盖人群便可达到极限,给高校舆情监管部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尤其是在大数据智能算法技术的推动下,网络信息推送与公众信息获取的速度获得了显著提升,这不仅极大地增强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同时也对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态势和扩散效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网络舆情内容多样,影响广泛

凭借着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高校在革新媒体传播模式的过程中,也增强了对网络舆情传播内容的包容性。根据具体的网络舆情内容类型,高校舆情内容多样,包括但不限于社会热点舆情、时政热点舆情、学校相关舆情以及学生舆情等内容。当高校相关的网络信息受到大学生的广泛关注时,这些信息便有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大学生们广泛使用的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知乎、抖音等进行快速转发。这种快速传播方式使得信息能够迅速扩散并覆盖广泛的受众群体,从而演变成高校网络舆情。如果在网络舆情刚刚萌芽的阶段,不能进行及时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不仅可能损害学生对高校的信任度,更可能对高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正面形象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因此,高校应当对网络舆情保持警惕,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与应对。

(三)网络舆情情绪多元,甄别困难

基于网络自身所具有的匿名性、虚拟性以及即时交互性等特征,网上舆情在网络空间内的传播变得极为复杂。在智能媒体时代,传统主流媒体在信息筛选和传播中的角色被削弱,传统“把关人”的舆论引导力下降,导致各种网络思潮、价值观念、非主流文化均能在网络空间存在并迅速传播。如果大学生缺乏基本的价值判断能力与网络道德自律,就极有可能被网络空间错综复杂的思潮所裹挟,陷入“情绪漩涡”,在网络空间发布某些偏激、非理性的内容,这种群体盲从与情绪冲动使得高校舆论危机不断加重。加之智能媒体能够通过数字技术进行“信息包装”,大学生的信息甄别难度不断加大,进一步为高校舆情治理带来挑战。

二、智媒时代高校舆情治理的现实检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站在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高度,强化网络安全意识,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筑牢网络安全屏障,坚决维护国家网络安全。”[2]进入智媒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新的风险。基于SWOT分析智媒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对提高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实效性具有现实意义。

(一)智媒时代高校舆情治理的内部条件分析

一是内部优势(S)分析。进入智媒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了信息传播模式的智能化升级,不仅提升了信息生产与传播效率,也在高校舆情治理方面展现出了明显的内部优势。智能媒体具备智能化与个性化的内部优势,可以实现信息的智能监测与精准推送。一方面,智能化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当今互联互通的时代背景下,智能媒体能够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大学生日常产生的庞大数据进行精准的监测与分析,实现对高校舆情危机防控的智能化监测。另一方面,智能媒体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够为受众提供个性化体验。智能媒体可以对信息进行智能化采集与追踪,根据用户的历史操作,如点击记录、搜索历史、页面浏览时长等,了解用户的兴趣和偏好。并通过算法对这些回收数据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为用户推荐符合其关注的内容,从而大幅提升用户的信息满意度和平台使用体验。

二是内部劣势(W)分析。“技术在任何社会里都诱发偏见和盲目”[3],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智能媒体在拓展受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深度与广度,赋予人的主体性新内涵的同时,也导致受众遭受着可能被技术“奴役”的风险。当前,各大平台普遍开展“个性化推送服务”,通过对用户注册、搜索和浏览等数据的分析,辅助用户精准匹配信息、直达讨论公共事务目标场域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过程其实对用户的信息选择与价值判断进行了强行干预,操纵了用户对于议题重要性判定、钳制主体认知水平与判断能力的过程。通过引导用户沉浸于“算法推荐”所打造的契合自身兴趣喜好和价值理念的空间中,导致用户进一步陷入了算法圈定的“信息茧房”之中。从个人到大众都倾向于在同质性场域中进行信息连接,降低了受众接触必要社会新闻信息的机会,单一而模式化的内容更可能使用户变得麻木,丧失深度思考能力。大学生群体作为“资深网民”,长期沉浸在封闭的信息传播过程和价值空间里,不仅思维会变得单向度、视野会变得扁平化,更会导致其价值判断变得扭曲化,加剧群体极化的风险,增加高校舆情危机爆发的可能。

(二)智媒时代高校舆情治理的外部条件分析

一是外部机遇(O)分析。外部机遇集中体现在当前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随着智能传播时代的到来,媒介技术不断升级,智能化成为信息生产与传播的主要特征,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优化,改变了传统传媒业态。在智媒时代,借助大数据与算法技术,一方面,可以推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模式转变。作为技术创新的一种重要形式,大数据技术可以依托庞大的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为高校舆情治理提供决策依据,处理分析后的数据可以作为预测和制定舆情治理应对措施的基础,进而推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科学有效开展。另一方面,在智媒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效率也将进一步提升。高效率是大数据技术的鲜明特征之一,在高校网络舆情的处理过程中,可以实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从而及时发现风险,尽早做出应对,实现舆情事件的高效治理。

二是外部挑战(T)分析。智媒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外部挑战主要集中在当前网络舆情治理理念滞后与受众媒介素养较低。一方面,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理念滞后。对高校而言,智媒时代的网络舆情治理工作仍然采取“重管理轻治理”的理念,落后的理念无法适应智媒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的新规律与新特点,削弱了高校舆情治理的效果。另一方面,受众的媒介素养也对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效率与结果发挥着直接影响。受众媒介素养主要指在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时,受众能否正确选择有效的信息内容,能否进行科学的价值判断以及能否在网络空间理性发声等。高校大学生作为网络空间中的活跃力量,他们在新媒体环境下正确筛选和解读信息内容的媒介素养还需进一步提升。

三、智媒时代高校舆情治理的应对策略

面对网络舆情所带来的严峻挑战,高校应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智能媒体的特性,全面把握网络舆情工作的新趋势与新标准,努力营造健康向上、清朗有序的校园网络环境,切实维护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稳定。

(一)坚持正确价值引领,强化舆论正面引导

在智媒时代,高校网络舆情要想实现有效治理,最重要的就是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强化舆论正面引导。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过程中,应坚持以主流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以及主流舆论为主导。也就是说,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必须紧密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激发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通过科学合理的网络舆情治理措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具体而言,高校可以通过官方微博、公众号、视频号,积极设置有关主流议题的讨论,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4],正确引导讨论焦点,依据事实形成正确结论,强化对网络舆情的正面引导。此外,高校还可以在校园内挖掘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关的人物与事件等元素,通过学校主流网络媒体的积极报道宣传,发挥榜样示范的网络感染力,弘扬正能量,实现正确的价值引领与舆论引导。

(二)更新舆情应对理念,增强舆情防范意识

树立高校网络舆情的治理理念,有助于教育者建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进入智媒时代,网络舆情发展方向瞬息万变,高校舆情作为社会网络舆情的一个组成部分,亦是难以把控,亟须依据富有针对性的治理体系,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开展教育引导,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安全治理。一方面,高校要及时更新舆情治理理念,树立“数据思维”。高校应遵循数据性原则,坚持数据思维,积极借助大数据技术,深入研究智媒时代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的新特点,确保网络舆情信息监测、分析、处理与预防等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另一方面,高校需要增强舆情防范意识,通过对大学生在微信、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日常发布的内容与议题进行有效监测与分析,实现对网络舆情危机超前防控,争取在舆情危机爆发前“化险为夷”。

(三)强化网络舆情监测,健全舆情应急机制

相比于传统媒体时代,智能媒体的出现为网络舆情监测与治理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在智媒时代,高校可以借助大数据强大的信息采集能力与先进的算法分析技术,精确地识别负面舆情信息,实现对舆情发展趋势的预见,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与舆情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类影响因素,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和未来走势做出科学、准确的研判和预测[5]。同时,高校还应建设好人工舆情监测与分析的预警体系,组建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负责监测学生微博、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的舆情情况,确保及时了解各大平台的舆情现状与发展走向。此外,还可以设立网络舆情工作专项领导小组,负责预先规划网络舆情管理的规范与针对突发网络舆情的应急预案,确保做到实时监控、精准分析、快速响应。

(四)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升学生媒介素养

网络的开放性导致全球不同社会思潮在此相互碰撞,良莠不齐的各类网络文化与网络行为极易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与行为方式产生影响。因此,高校切实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而言,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发挥思政课“主阵地”的作用。思政课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增加相关内容,从专业角度向大学生们普及网络媒介素养的内涵,增强学生对网络媒介素养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上传播的各类思潮,做到正确判别、理性发声。另一方面,高校还应自觉地加强自媒体平台建设,并以此为载体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利用好官方微博、校园广播台、公众号、视频号、抖音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平台,积极宣传网络伦理道德知识,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

四、结语

面对智媒时代的舆情环境,高校必须深入分析舆情特点,充分发挥智能媒体的技术与应用优势,提升自身舆情治理能力。这既是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项长期工作。高校需要持续努力、不断创新,以确保在舆情治理中始终保持主动性,从而营造健康舆论环境,维护校园稳定和谐。

参考文献:

[1][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M].袁杰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94.

[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85.

[3][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347.

[4]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2).

[5]杨郡媚.智能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对策研究[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12):85-86.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冯 晶)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推荐图文
推荐信息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公众号

微博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