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导报网站

小学数学思维培养的有效策略探究

   2024-06-14 42

摘要: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小学生年龄较小,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形象思维能力都相对薄弱。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特点,积极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积极有效的思考与探索,帮助他们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内容,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起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提高其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培养;策略

一、利用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数学思维

要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逐步提高其综合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数学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例如,在购物活动开始前,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了超市的特点:“你们知道超市里的商品都是以不同颜色、不同种类、不同价格进行分类陈列的吗?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这样呢?你们可以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吗?”在这种生活化的情境下,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布置有效练习,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练习,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为其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帮助他们将自己的想法与看法表达出来。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一起探讨其中的数学思维。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让他们相互学习、相互进步。在课堂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与探索。

三、教师要多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数学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严谨性,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进行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并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发展。比如,在进行“行程问题”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对“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为30平方厘米”这一问题展开小组讨论与交流。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各抒己见,通过彼此之间的讨论与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

教师还可以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鼓励他们在练习本上进行相关习题的解答,并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相互交流,让学生之间产生相互启发与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作为一项系统性、持续性较强的工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来。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乐趣、收获更多知识、体验到更多成功。

总之,数学思维的培养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教学方法创新,注重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提升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不断提升其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德祥.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2022(24):214.

[2]余招姬.小学数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指导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1(24):52-53.

(作者单位:利川市凉雾乡铁炉寨小学 胡馨月)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推荐图文
推荐信息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公众号

微博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