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导报网站

《雷雨》版本流变研究

   2024-06-14 195

摘要:《雷雨》是曹禺的早期戏剧代表作,自发表以来,《雷雨》在不断经典化的过程中经历了复杂的版本变迁。不同的版本之间具有不同的文本特性,也反映出作家在思想上与时代话语间的磨合与拉扯。本文将对《雷雨》的版本进行简要梳理,并依据历史分期阐释版本的流变原因、修改内容与效果。

关键词:《雷雨》;版本流变

一、《雷雨》版本流变的梳理

《雷雨》面世近90年来,经过几次不断的修改与完善,出现了不同的版本文本,主要有1934年初刊本、1936年初版本、1951年开明本,1954年“剧本选”本、1957年“剧本选”单行本、1959年“戏剧二版”本、1978年人文选集本、1980年“戏剧四版”本、1984年四川本、1988年文集本和1996年全集本等版本的变迁[1]。版本的差异性体现在出版社、出版形式、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序幕尾声等诸多方面,依据版本之间流变的程度与趋势,将其划分为解放前、“十七年”时期与新时期这三个时期,便于讨论与总结《雷雨》版本的流变原因、修改内容与效果。

二、《雷雨》版本流变的分期研究

(一)解放前:保持原貌

解放前《雷雨》有两个版本,即1934年初刊本和1936年初版本,整体而言两版间的差距较为细微。

《雷雨》经巴金举荐,于1934年7月发表在《文学季刊》第一卷第三期(即初刊本),初次发表的发表稿包括序幕、尾声和正文的四幕戏。一经发表,《雷雨》便收获了批评界的肯定,人物命运的悲剧性甚至让巴金四度落泪。但与此同时,批评界也指出一些意见,认为其现实主义不彻底,“宿命论就成了它的潜在主题。”此外工人阶级的代表鲁大海的形象塑造也被认为是失败的,“他成了一个极不真实的僵冷的形象”。还有部分评价指出剧本的繁长与序幕尾声的多余。

但这一时期的曹禺并未对剧本进行大的修改。1937年发行的初版本在基本保持了初稿原貌的基础上,主要变动在三个方面。一是增加序,说明剧本的成因与对剧中人物的感受,解释序幕尾声的作用是造成“欣赏的距离”;二是增加说明词,细化人物性格;三是修改部分人物的出场介绍,删去了部分冗长的人物对话,增加部分细节理顺情节逻辑。这次修改后的初版本比初刊版内容更为充实顺畅,是解放前的最终版本[2]。

(二)“十七年”时期:“正确”或“真实”的抉择

“十七年”时期的《雷雨》版本包括1951年开明本,1954年“剧本选”本、1957年“戏剧选”单行本与1959年“戏剧二版”本,其中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开明本与“戏剧二版”本,版本改动之大,集中反映了曹禺这一时期的文艺创作思想与倾向。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很快确立了新的意识形态和文学格局,文学开始形成统一的规范,如为政治服务、写工农兵人物、乐观取向、赞歌格调等。而1951年开明本的出版被看作是曹禺在新的文艺创作理论指导下,从批判现实主义创作转向革命现实主义创作的一次创作实践。开明本删去序幕尾声并重写第四幕,希望通过强化人物阶级特征、消除宿命论因素、消解“欣赏距离”、改写悲剧结局,达到增强作品的现实性、为工农兵服务的目的。然而评论界普遍认为这是一次失败的改写,“主题变得明晰化和政治化,人物变得简单化和类型化,诗剧风格被放逐,语言风格走向大众化和粗鄙化”[3]。在人物形象方面,经过改造后的鲁大海成了一个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的工人领袖,却几乎没了现实中普通工人的一般特征,变成了穿着工人衣服的活动家;周妈从相信命运的劳动妇女变成了可与周朴园针锋相对的战士;而周朴园、周萍等人物作为落后封建势力的代表,复杂的人性被抹除,只剩人性的丑与恶……人物形象过于理想导致人物形象的失真与扁平化。在情节方面,第四幕的重写改变了戏剧原本震撼人心的结局,鲁大海开枪武装起义,鲁家母女出走携手参加暴动队伍的暗示,致使整部剧作被改造得甚至有了明朗昂扬的基调,丧失悲剧之美。

曹禺本人经过反复思考以后,也觉得这并不能更好地为工农兵服务,于是,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曹禺剧本选》时,其中所收的《雷雨》,除了仍然砍去序幕与尾声,并“作一些文字的整理”以外,其余大体恢复到了“初版本”。而1957年“戏剧选”则是在1954年“剧本选”的基础上,删去序中具有争议性部分的单行本,修改部分人物行为,使人物形象更真实。

《雷雨》“戏剧二版”在1957年“戏剧版”的基础上,再次作了相当大的修改,这是除“开明版”之外改动最大的一个本子。“戏剧二版”删去了多余与冗杂的情节与对话,使文本缩减近十分之一。“戏剧二版”的另一改动体现在鲁大海的人物形象上,在强调人物先进性的同时尽量贴合角色口吻与行为模式,是一次较为成功的改动。但也删去了一些符合“人之常情”的东西,比如竭力想冲淡周萍对四凤的感情,使人觉得周萍对四凤并不是真心相爱。

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曹禺受反右、“大跃进”等氛围的影响,对《雷雨》版本的修改选择了“正确”而非“真实”。

(三)新时期:文字改革与诗意复归

新时期较为重要的《雷雨》版本有1978年人文选集本、1984年四川本、1988年文集本和1996年全集本。

1978年人文选集本和“剧本选”本在文本内容上没有太大差别,只是在文字上有少量改动。此本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书中大量的文字都进行了简化,且从“剧本选”本的竖排版改为了人文选集本的横排版。这反映出中国汉字简化和现代中国报刊书籍排版方式的变化过程。

1984年四川本在内容上和“剧本选”本基本一致,主要是一些文字上的修改,而四川本即为曹禺最后一次修改的定本。

20世纪80年代以来,激烈的阶级斗争已经远去,“双百”方针得以较好地贯彻执行,西方美学思想文学思潮文学创作大量引入,人们的文学观念也在演进,并出现了多元共存的格局。在这种形势下经编辑力劝和曹禺本人的同意,1988年文集本和1996年全集本回到“初版本”,并恢复了序幕与尾声。

新时期以来,从人文选集本到四川本,曹禺完成了对《雷雨》修改的定性,而文集本和全集本又回归到最初的版本。

三、结语

曹禺对《雷雨》的修改不仅次数多,而且幅度大,并且有一个反复的过程,成为现代作家修改旧作浪潮中突出的个例,这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发人深省的一页[4]。曹禺的个性、经历、思想,具有某种代表性,已经构成文学史上的一个“典型人物”。可以说,对《雷雨》进行版本学的考据与研究,为我们深入观察中国现当代的文学创作文艺思潮提供了一个新颖的侧面,值得持续关注与挖掘。

参考文献:

[1]何威.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雷雨》版本研究综述[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6(03):72-76.

[2]谢国冰.《雷雨》的版本与曹禺的文学思想[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24-25.

[3]靳书刚.要“正确”抑或要“真实”?——论曹禺开明本《雷雨》修改的得失[J].民族艺林,2020(01):127-132.

[4]靳书刚.《雷雨》版本研究的意义、现状与瞻望[J].许昌学院报,2020,39(03):52-56.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王 楠)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推荐图文
推荐信息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公众号

微博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