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导报网站

高校要努力培养爱国奉献的时代新人

   2024-06-14 36

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考察时强调:“学校的办学宗旨,既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又要引导学生立志报国。”5月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时再次强调:“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再次凸显了爱国主义教育在学校办学、学生求学中的重要地位。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当前我国共有高等学校3074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763.19万人。做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意义重大。

坚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结合,涵养学生爱国之情。家国同构,爱国如家。一方面,筑牢思政课程这个“主阵地”。学校要重视马院、思政课程的建设,严格按照“八个相统一”要求加强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大力加强“五史”教育,弘扬君子文化、传承家国情怀,唱好英雄赞歌、讲好红色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另一方面,耕好课程思政这块“责任田”。明确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结合专业特点和课程设置,一体贯彻、分类推进,使经世济民、强农兴农、科技报国等爱国情怀如盐入味、如雨浸润。最终达到爱党和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统一。

坚持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相统一,激发学生强国之志。国之所需,志之所向。一方面,引导学生从世界潮流和国际比较中把握中国发展的历史逻辑,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例如,经济上的中国速度与西方速度、疫情中的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在对比中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自豪感与自信心。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到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在部分领域存在的差距,认清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例如,在芯片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领域存在的中西差距,使学生拓宽国际视野、看到国之所需、迸发强国之志。

坚持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相兼顾,锻造学生兴国之才。学如弓弩,才如箭镞。一方面,高校应加强一流专业建设、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使学生能够学一门、精一门,习得一技之长,具备立身处世、技能报国的基本才干。同时积极落实强基计划等,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另一方面,注重对学科交叉视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适当开设交叉学科,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研究,通过“人文交流月”“交叉项目组”等形式提升学生的人文关怀、创新思维、科研能力,使之成为既有“硬实力”又有“软实力”的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

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增长,砥砺学生报国之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思想理论、专业知识的课堂教学这个前置工作不可少,但最终的成果要转化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实际行动,爱国之情最终要体现为报国之行。学校应着力搭建平台、提供机会,鼓励学生走出“思想实验室”,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情怀融入复兴实践中。一方面,做好经费、师资、技术等支持,组织学生大力开展常态化的“三下乡”“返家乡”“扬帆计划”等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种入实践土地,在服务人民、社会中体察国情、社情,进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积极打造产、学、研、用一体的平台,鼓励支持学生参与到各项事关国计民生的横向、纵向课题中,实现个人成长需求与国家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在原创导向中助力核心技术攻关,在市场导向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总之,高校要积极贯彻落实总书记的指示,优化机制、完善路径,教育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融个人理想于祖国前途、寻人生际遇于民族命运,锤炼本领、磨砺心智,努力成为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程静宜)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推荐图文
推荐信息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公众号

微博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