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厚泽院士作《综合ppp-rtk定位技术研究》报告 ■ 资料图
1、 以第一名成绩被同济大学录取
1934年5月4日出生于安徽歙县的许厚泽,从上海复兴中学(现为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高中毕业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同济大学测量工程系录取。但这并不是他心仪的专业。喜欢电子技术的他,曾误认为这是“电子测量”之类的专业,直到入校后才发现,要背着水准仪、经纬仪到荒山野岭测量,“辛苦得很”。
1951年至1955年大学期间,同济大学有着当时我国著名的大地测量奠基人夏坚白、叶雪安等老一辈科学家,这让许厚泽日渐对该学科产生了兴趣。
1955年大学毕业后,许厚泽选定了我国地球重力学研究开拓者——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方俊所在的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下称测地所),跟随方俊一起,从事地理学和大地测量学前沿理论研究。
1962年,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许厚泽的毕业论文题为《山区天文重力水准研究》,这篇论文针对我国重力场较苏联复杂的情况,提出处理天文重力水准测量数据的新算法(间接内插)和模板(双极系统),并首次在电子计算机上实现。这篇论文最终受到夏坚白、周江文、叶雪安、方俊等老一辈科学家以及当时苏联专家的赞誉,许厚泽由此开始崭露头角。
2、奋战在大地测量科研第一线
作为新中国培养出来的富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同时也是在我国走向现代化进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许厚泽院士几十年来呕心沥血、风雨兼程,一直致力于地球探秘事业并奋战在大地测量科研第一线,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多项成果在国际上都处于先进水平。
提到大地测量,我们可能会感到很陌生,实际上,它指的是精确测定地面上任意点的坐标、位置以及其时间变化,并研究其变化机制的学科。
大地测量学科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可以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起始数据;为地球科学的研究提供信息;同时还是发展空间技术和国防建设的重要保障。
许厚泽院士几十年来从事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在地球重力学、地球固体潮汐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许厚泽院士曾先后主持参与了中国天文重力水准的设计与处理、中国国家重力网的建立、固体潮观测与研究、现代地壳运动与地球动力学研究等重大课题,在地球重力的逼近理论与高空赋值,天文重力水准的计算与处理,地球重力场模型,地球潮汐模拟理论观测实验的研究中取得国内外有影响的成果,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与中科院自然科学二、三等奖各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五项,其中排名第一的有七项,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论文一百多篇。
许厚泽院士1984年被国务院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曾任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项目总顾问、中国地震局科技委资深委员、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计划(APSG)主席;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项目科学委员会委员,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科技委委员,国际大地测量协会执委、国际地潮委员会主席、国际重力测量委员会副主席。
3、创新求索潜心科研
在院里,大家喜欢亲切地叫许厚泽“老许”。许院士很温和,从来没有架子。在单位谁都可以找他谈问题、谈工作,他总是乐意奉陪。
“我们要是有不同意见,心里有想法,从来就不隐瞒,可以直接和他说。”对此,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的科研人员颇为自豪。要是有什么观点争执不下的,许院士从不以学术权威自居,他可以对年轻人说,“这个问题,我也回去再想想。”
许厚泽的学生遍布国内外,其中不少已成为著名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的主要科技骨干。许院士出差时,用他学生的话来说,对自己很“抠”。上世纪90年代中期许院士到北京,总是住中科院机关楼后面的平房招待所。一次他从上海赶着去北京开会,打的去机场约需二三十元,手里提着幻灯机的他,却到处找中巴,上车时,他还得意地对身边送行的人伸出四个手指,“只要四块钱。”许厚泽说,要把课题经费用在真正的科研上。
作为院士,他和普通老百姓一样有着自己的业余生活和诸多快乐。他喜欢京剧。忙里偷闲,他会听一段程砚秋的《锁麟囊》,或者哼一曲《定军山》抒发情怀。他说,他能听出京剧不同流派的细微区别。许院士还喜欢看球。尤其是国际大赛中有中国队比赛的赛事,他都不会错过。看电影,许院士喜欢看经典大片,比如《乱世佳人》《泰坦尼克号》等。
许厚泽院士长期从事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研究,开拓了我国地球重力场、固体地球潮汐形变与动力大地测量研究。在地球重力逼近理论与高空赋值、天文重力水准计算与处理、地球重力场模型、地球潮汐模拟理论观测实验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创新性研究,取得了多项重要影响力的成果,为我国大地重力学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做出重大贡献。
治学名言
许厚泽心语
在隧道工程前期勘察和施工过程中,我们应从地球物理学出发,利用地震、电磁等方法,识别和掌握工程体内部及周围的岩土结构、性质、状态,以及地下水、瓦斯等的赋存情况、地应力情况等地质信息,为施工提供指导。
在大地测量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当前的现状是研究深度不够、文献阅读量不足、讨论和交流的机制不够健全。
中国的科技创新要做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我长期从事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相关研究工作,感觉到做出产品难,实现产品的产业化更难。科研人员往往有着理想主义,而企业则更加注重实用。科研人员要走出藩篱,走进企业,加强和企业的联动。二者结合可以相互促进。
我们应该面对世界当前高技术的发展,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出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抉择,才是交叉学科发展的前途。
延伸阅读
一生节俭 只为科研
许厚泽院士在日常生活中非常节俭。根据许厚泽院士的学生罗俊回忆,20世纪90年代中期,许厚泽需要频繁到北京出差,他住在中科院机关楼后面的平房招待所。
普通宾馆一晚要120元,而许厚泽院士选择的这家平房招待所只需40元。
不仅如此,许厚泽哪怕去国外出差,为了节省经费,常常吃方便面和一些快餐食品。
有一次,许厚泽去东京大学开会,到了饭点,他照例拿出两袋方便面,准备泡着吃。没想到主办方安排好了饭局,当其他人去叫许厚泽吃饭时,正好看见他在吃方便面。
日本主办方觉得不可思议,因为许厚泽已经在国内外享有名气,如此受人敬仰的科学家,晚餐居然是两包普通的方便面,这说出去谁信呢?
许厚泽的所作所为,绝不是作秀,他省下来的钱不是去买车、买房,更不是投资,而是用于科学研究。
他的勤俭节约,更是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工作关系,会时常出差。作为必要的社交礼仪,他需要准备几套像样的西服或者正装。
起初,许厚泽去武汉的服装交易市场,花了不到200元买了一套西服和皮鞋。因为衣服和皮鞋价格不高,用料也不可能有多好。有一次许厚泽出席活动时,他的那双皮鞋突然裂开,这让许厚泽好不尴尬。
最后,还是许厚泽的夫人杨慧杰女士给丈夫买了几套像样的西服。除了几套正式场合穿的西装外,许厚泽其余的衣服几乎没有超过200元的。因为节俭,他也被称之为“平民院士”。
开创中国固体潮汐研究
20世纪60年代,许厚泽提出的天文重力水准计算方法通过和国测一大队共同的试验和改进,推广到国家测绘局使用,并列入《重力内业计算细则》中,作为两种作业模板之一。随后,他提出地球外部重力场的虚拟单层密度表示方法,在第17届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大会上得到国际大地测量学界的高度评价,为我国“大地重力学”研究步入国际水平作出重要贡献。
20世纪70年代,许厚泽被借调到北京国家地震分析预报中心工作,由此他的研究步入地球物理学领域。1978年,他开始参与比利时的科技合作,组织了我国第一条重力潮汐剖面的观测与研究,引进了国际高精度的重力潮汐观测仪器,开创了中国固体地球潮汐研究新领域。关于固体潮汐,他曾在高校的“院士论坛”中形象化地表述:“地球正变得越来越像一个‘梨子’,北半球正在缓慢变小,而南半球正在缓慢变胖。”
20世纪90年代,随着卫星大地测量技术的蓬勃发展,许厚泽领导开展了卫星测高资料在中国近海海域海洋地球物理中的应用研究。
21世纪后,许厚泽紧跟卫星重力这一国际研究热点,在国内率先开展相关研究。2013年,在波兰华沙召开的第17届国际地球潮汐会议上,许厚泽在美国、日本、德国、比利时和中国等同行专家推荐下获得该领域最高奖项“国际固体地球潮汐委员会Paul Melchior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