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导报网站

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实践发展及基本经验

   2021-10-26 141

摘要:实现有效的社会治理,让中国百姓过上幸福生活是中国共产党开展社会治理的目的。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从地方治理探索到全面提升治理效能,积累了丰富的社会治理经验。梳理并总结这些经验,能够帮助我们科学的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治理思想,并从中总结归纳出我党在社会治理方面的一般规律,对现阶段形成良好的社会治理格局有巨大帮助。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国家治理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革命及发展的过程都是在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过程,并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不断为人民谋取幸福。从新中国成立前革命根据地的治理实践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建设及管理,中国共产党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并推动着新的具体实践。

 一、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实践历史沿革。我们可以根据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将其开展的社会管理、社会治理实践分为三个时期。

(一)新中国成立之前。1.中央苏区时期的社会治理实践。1931年11月,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中国共产党在八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央苏区开始了积极的社会治理实践探索。这个时期的社会治理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积极弘扬马克思主义思想,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二是自上而下形成了党领导下的严密的组织体系。苏区各级政府和军队都成立了党支部,保证了各级国家治理的有序进行。三是始终保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颁布《劳动互助社组织纲要》、《消费合作社标准章程》等制度纲要,重点保障苏区人民的生产及生活物资,做到了“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四是完善中央苏区国家治理的法律和制度保障。以宪法为主体,建立了新的法治体系,丰富和完善了土地法、劳动法、金融法、婚姻法等130多部法律法规,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发展得更加顺利和迅速。

2.延安时期的社会治理实践。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迎来了政权建设相对稳定的时期。他们在总结中央苏区社会治理经验的基础上,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继续探索革命根据地社会治理方式。这一时期的社会治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建立以“抗日民主制”为核心,兼顾各方面积极抗日利益的新的法律制度。二是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运用农业“互助组”、工商“合作社”、村民代表大会、市民代表大会等社会组织开展社会治理。三是民主协商成为优化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三三制”议会民主的抗日民主实现了更多群体的政治参与,优化了社会治理。四是文化建设成为社会治理的辅助手段,文化影响成为社会动员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对人民群众思想进行着潜移默化地“重构”,在更深的层次上实现社会治理的目标。

3.华北人民政府时期的社会治理实践。“华北人民政府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环境里建立起来的新型人民政府。”它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成立的,进行了短暂的治理实践,但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一是探索建立了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并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二是注重法治建设,加强法治建设,“要创建新的法律、法令、规章、制度来维护新的社会秩序。”三是集中恢复和发展生产,财政金融相统一,促进贸易。四是加强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建设,统一思想。华北地区人民政府的社会治理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新中国成立之后至十八大。1.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党的社会治理实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建设和管理任务,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在社会治理方面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实践。此时,党的主要任务是巩固政权,社会管理的目标是恢复生产生活并构建稳定社会秩序。毛泽东提出“开始着手我们的建设事业,一步一步地学习管理城市”,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在管理主体上,突出群众作用,坚持群众路线,“许多人,许多事,可以由社会团体想办法,可以由群众直接想办法,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应当指导他们这么做。”“统筹兼顾、适当安排”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动员和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参与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来。

2.改革开放后党的社会治理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点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探索着中国社会管理的道路。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理念开展改革,破除长期以来形成的“平均主义”思想,用放松管控的社会管理方式推进社会治理。通过改革“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调动了社会积极性,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同时,强调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强调法治对推动社会稳定的作用,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社会管理由“人治”向“法治”理念转变。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出要发挥精神文明的作用,注重文化的引导作用。注重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发挥,把社会管理的权力交给基层和人民群众,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发挥出了社会组织和人民大众在处理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中的作用。

十一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以往的思想,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次表明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到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这个时期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强调要用发展来解决改革转型面临的很多问题。要通过发展解决民生问题,形成全社会拥护党的领导,推动社会管理的局面。要推动工业化和市场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依法治国方略,加强法治建设,确保社会秩序稳定,实行“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

党的十六大以后,党的社会治理实践推动着治理思想的突破和发展。面对社会发展新变化、新形势,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要统筹安排社会管理各项机制,并逐步逐项进行加强。提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在科学发展观理念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引下,形成法治保障下的政府、社会、公民的多元治理的社会管理体系。

(三)新时期党的社会治理实践(党的十八之后)。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治理发展进入新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围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这一重大课题,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新思路。提出了中国梦,为社会治理凝聚力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保社会治理在法治框架下运行。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明确提出了“社会治理”,并围绕社会治理体制创新进行了部署,党的社会治理思想有了重大进步。社会治理更加强调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的参与,更加精细化,要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社会治理更加全民、微观、精细。

二、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的基本经验。(一)政治保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如今一步一步富强起来的中国。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社会治理也同样如此,这是社会现实的需要,也是长期实践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要全面领导中国社会治理,站准角色定位,把好发展方向,保持治理效能,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党的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要不断改革创新社会治理的制度体系,发挥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二)价值取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回顾党的百年历史,我们党来自人民群众,扎根人民群众。从建党之日起,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自身的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也是我们党永葆生机的根本原因。在中国共产党开展社会治理的各个阶段中,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思想保障:坚持文化引领。中国共产党注重发挥文化对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作用,重视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力量到“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了独特的文化治理功能,实现了社会价值观的积极引导,用文化引导党和政府,解决了不同时期多元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冲突和矛盾,凝聚了社会共识。让人民群众最大程度地参与了社会治理,发挥了人民群众的自治功能,使社会治理与文化建设相得益彰。(四)重要保障:坚持法治化治理。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坚持法治框架下的社会治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法制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初期《宪法》、《婚姻法》等法律的颁布,为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邓小平提出了依法治国思想,党的十八大首次将“法治保障”纳入了社会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社会治理的法治规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再次重申依法治理,明确法治思维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要求社会治理要依靠法律规范,更要在社会中形成自觉的法律意识,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社会治理难题。(五)实践基础:坚持从国情出发。要坚持中国国情,就要不断发展、创新社会治理理论。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从改革开放初期到新时期的中国,每个阶段都有着特殊的国情,每个阶段的主要社会矛盾也各不相同。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从实际出发,立足国情和社会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治理理论,不断优化和更新社会治理体系,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之路。

参考文献:

  [1]尹鸿雁,中国共产党百年社会治理的基本经验,2021。

  [2]邵光学、刘娟,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浅谈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变化,2014。

  [3]张文显,中国社会治理的法治思维,2019。

  [4]陈东辉,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的历史经验与实践形态,2020。

  [5]郭钰,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思想及其研究价值,西南大学,2016。

  [6]王宝山,论党在华北人民政府时期的执政实践与经验,2009。

  [7]梁波,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遵循——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2015。

(作者单位:中共翼城县委党校  翟佳瑜)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推荐图文
推荐信息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公众号

微博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