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导报网站

郭景坤:用微弱的光照亮科研路

   2022-01-14 763


  郭景坤(1933年11月21日~2021年8月17日),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著名无机化学家与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原所长、学术委员会原主任,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原主任,我国陶瓷基复合材料及高温结构陶瓷材料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他的研究成功适用于多种陶瓷与金属的封接方法,为我国陶瓷封接以及电真空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在国内率先主持和开展纳米陶瓷研究,指导开展的光学和光功能透明陶瓷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郭景坤院士(右)和同事一起研讨

资料图


  求学兴趣 指引方向

  

  郭景坤幼年时,父亲在一家首饰行工作。他16岁就出来学生意,满师后一直在柜台上当销售。一家四口住在12平方米的三层阁中。青少年时过着上海旧里弄的“野”孩子生活。

  

  回想起来,求学时代的很多东西让郭景坤受用一生。大学里郭景坤学的是俄文,工作上要用的大多是英文,中学时学习的英文,再加上自学,让郭景坤受用一辈子!

  

  很多年后,郭景坤从事材料方面的研究,每一项成果都和化学有关,而郭景坤对化学的兴趣,正是从初中时开始的。高中毕业后,郭景坤曾在一所夜校中当过一学期化学教师。自己准备各种药物器皿,做实验给学生看。有一次做制备氢气实验,爆了一声,同学们都呆了,郭景坤却感到很带劲。后来考大学时填的第一志愿就是化学系,奠定了郭景坤的终生方向。

  

  1950年7月,郭景坤高中毕业。当时上海刚解放不久,兄长参了军,父亲失业,郭景坤无心再继续念书,他只想找个工作,帮助维持家里的生计。报考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华东区公司,之后被派往福州工作。

  

  离家工作的那段时间,强烈的求知欲使郭景坤很想继续读书。1954年上半年,郭景坤让父母将中学时读的书寄来,自己复习。恰在这个时候,公司里的一位同事也想报考大学,于是就壮着胆子向经理邓超同志提出他们想离职报考大学的请求。没想到经理邓超立刻批准了他们的报告,还给他们一个月的假期进行复习。直到现在,郭景坤依然很感激邓超同志,是他给了郭景坤改变人生历程的机会。

  

  大学四年,郭景坤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

   

  不断奋起 破解难题

  

  郭景坤早期从事陶瓷与金属封接研究,研究成功适用于多种陶瓷与金属的封接,解决了我国电真空事业发展中的一个关键。后从事纤维补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研究成功的陶瓷基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和高韧性,极好的耐热冲击和耐烧蚀性能。他研究陶瓷材料的强化与增韧,以及陶瓷发动机用材料与部件,使我国成为国际上为数不多的能够进行陶瓷发动机行车试验的国家之一。近年从事复相陶瓷、纳米陶瓷研究、陶瓷材料的晶界应力设计研究、陶瓷的低温烧结和多相材料研究。

  

  郭景坤是我国高温结构陶瓷材料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20世纪60年代,他从事陶瓷与金属封接的研究,系统研究了高铝氧瓷金属化工艺,解决了两种大型高铝氧瓷与金属的封接件的工艺,获得了国家发明奖和国家新产品二等奖。

  

  70年代,郭景坤主要从事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系统研究了各类纤维与陶瓷在化学上的相容性和物理上的匹配行为,成功研制出一种综合性能极为优异的碳纤维补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上的空白,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1981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80年代,郭景坤从事陶瓷的强化与增韧以及陶瓷发动机材料的研究,使我国成为在国际上继美、日之后无水冷陶瓷发动机行车试验成功的国家之一,1992年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他提出了陶瓷基复合材料的设计原则,以及陶瓷多相复合的概念和陶瓷材料的多种强化与增韧途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95年获得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80年代末在我国最先主持和开拓纳米陶瓷的研究,在碳纳米管补强陶瓷材料方面的研究也有很好的进展。

  

  知识渊博 治学严谨

  

  郭景坤知识渊博、治学严谨,对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认为,要实现科技创新,特别要重视基础研究,从源头抓起;主张年轻人逆向思维,提倡标新立异,独树一帜。郭景坤用他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正是这样做的。多年来,郭景坤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我国高温陶瓷材料的研究与发展,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为了我国陶瓷材料的研制与推广,他不遗余力四处奔波,洒下了辛勤的汗水。

  

  郭景坤多次代表我国主持国际学术研讨会,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多次赴国外讲学,他一生勤奋笔耕,曾与他人合著、编译专著14种,发表论文300余篇,多篇被SCI、EI收录。培养了博士生以及招收博士后50余名,还曾是上海交大、同济大学等数十所大学的名誉或兼职教授。

  

  不畏艰难,不断进取,始终是郭景坤追求的目标。40多年来,郭景坤在无机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绕过了一个又一个“险滩”和“暗礁”。他不懈追求、奋力拼搏、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精力无私奉献给了祖国的科学事业。郭景坤甘愿为祖国的科学事业付出一切的坚强意志和默默奉献的精神必将鼓舞年轻一代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中,发挥能量、承担责任,为实现祖国更加美好、更加辉煌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李可


郭景坤心语

郭景坤与课题组在实验中

资料图


  步入古稀之年,我经历了人生最大的一次挑战——我患了喉部鳞癌。病榻之上,回首我七十多年的人生,少年时代对化学的兴趣似乎注定了我这一生的努力方向。

  

  几十年的科研工作,也让我深深体会到,科研成果是决不能靠所谓“短、平、快”拿到手的。

  

  科研工作中苦恼与欢乐并存,苦恼是绝对的,而欢乐只能是“昙花一现”,但为了这短暂的欢乐,我们却无怨无悔地投入自己的全部精力。

  

  知识面广一点、思维发散一点,科研智慧和灵感有时就会更多一点。

  

  我认为要实现科技创新,特别要重视基础研究,从源头抓起;主张年轻人逆向思维,提倡标新立异,胡思乱想。

  

  光不在强有热则明,只要我的微弱的光能为国家再做点什么,能为家乡和祖先前的长明灯中添上一点油,吾愿足矣!


延伸阅读


科研为国防事业做贡献


  1972年周总理提出科学院的工作应往高里提,这是多好的一个机遇啊!

  

  机遇来得非常凑巧,国防科工委召开会议,讨论研究有关问题。郭景坤被邀请参加会议,并在会上报告了新材料。不久“长征号”用的巨型火箭发动机需要试车,可以同时利用发动机尾喷流进行高温烧蚀和热匹配试验,因此要制作出1:1的实样。当时言明,无论哪个材料,谁能先拿出1:1的实样,就用哪个材料做试验。于是,郭景坤小组的材料变成了并行方案。所里组织了一个以严东生教授为首的执行组长,茅志琼和郭景坤被任命为副组长。然而,做1:1实样谈何容易!小工艺放大成大工艺,很多方面需要从头做起。其中最关键的是要造一台当时全国最大的热压炉和大的成型设备。

  

  试验是在山区的一个基地进行的,实样安放在距离发动机喷口约1米的基座上。倒计时结束,只听一声巨响,地动山摇,发动机喷口中喷出巨大火流,隐隐可以看到呈金红色的实样被巨大的火流包围,接受着高温和高速气流的冲击。试验时间只有1分钟左右,郭景坤却感到时间过得特别慢。

  

  发动机的声音消失了,远远望去,只见实样仍然竖立着,没有什么异样。不久,实样就和底座一起被向外平移出来。离开中心位置约2米后,两旁的消防水龙喷射出强大的水柱,洒落在实样上。大家都知道,陶瓷材料最忌急冷急热,何况如此激烈。半个多小时,允许到现场去看了。郭景坤简直是以百米冲刺的速度直奔现场。跑到实样边上一看,立即松了一口气,试验是成功的。接下来就决定做飞行试验。先后做了多次高弹道和低弹道的飞行试验,结果都很好。

  

  1980年5月18日,我国的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到太平洋上的指定海域。这上面就有用郭景坤小组研制的材料做的部件!这是他们9年努力的成果啊!

  

  综合


患病全靠夫人悉心照顾


  2003年8月,郭景坤被确诊患上了喉癌,郭景坤生病后,多亏了郭景坤夫人悉心照顾。郭景坤多次住院,她都是24小时陪伴左右。郭景坤每次出门,她都要拎一个鼓鼓囊囊的包。纸巾是必备的,还有很多发生紧急状况时用的药品,事实上,真的有好多次,因为郭景坤夫人临危不乱,救了郭景坤的命。

  

  有一天晚上,在病房里,郭景坤的喉口突然喷出血来,溅得床褥和被子上全都是血,她在按了呼唤铃后,把郭景坤的体位下倾,又大力拍击他的后背,不让血流入郭景坤的肺腔。此时护士和医生都到了,医生盛赞她处理正确及时,又一次有惊无险!

  

  术后修养的日子里,除了对音乐的喜好,生活中的郭景坤还非常热爱美食,偶尔会自己下厨煎牛排,动手术后,郭景坤夫人怕他吸入油烟,不让下厨。常常是郭景坤发表意见夫人掌勺。

  

  综合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推荐图文
推荐信息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公众号

微博

抖音